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微雕饰——蝗虫形(蝉形)饰
虎魄造办处
虎魄造办处——致力于学习研究探索中国古代琥珀艺术
特别是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琥珀制品
中国古代文化普遍存在昆虫“蜕变”、“羽化”和“重生”的崇拜。在辽宁省朝阳市红山文化遗址出土了一件距今约5000~6000年前的玉质“蝗虫”形饰物,头部左右穿孔,类似的红山文化玉饰不止一件。
1960年3月,在云南省昭通市桂家院子M1号东汉墓女棺内出土一串琥珀串饰,里面有一件琥珀“蝗虫”形饰物,考古简报内记录为鱼尾形,长2.3、宽0.6~1.1、厚0.5~0.8厘米【1】。
其造型与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质“蝗虫”极为相似,且头部有一上下穿孔。我们可以看一下对比图。
类似的琥珀饰物在汉代的西南地区不仅此一件。贵州省博物馆里也展示了一件同类造型的琥珀饰物。除此之外,1960年,广西梧州市郊汉墓出土一组琥珀珠饰,其中就有一件琥珀“蝗虫”形饰物,其造型比较抽象,不容易分辨。1981年,湖南常德东江出土一件琥珀材质的类似饰物,长1.5、宽1厘米【2】。相比桂家院子那件略显抽象,但造型及穿孔位置一样,为同类型饰物无疑。
类似的琥珀“蝗虫”微雕饰物,目前在西南地区仅见于琥珀材质。而造型与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质“蝗虫”十分相似,这一南一北相距几千公里,这一前一后相差了3~4千年。但也有专家认为这是“蝉形饰”。
注释:
【1】 云南省文物工作队:《云南昭通桂家院子东汉墓发掘》,《考古》1962年08期。
【2】喻燕姣:《湖南出土珠饰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