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重磅突破:碳化硅片“搭积木”技术加速量子光源集成化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在光量子芯片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实现了一种新型碳化硅(4H-SiC)光子芯片与III-V族半导体量子点光源的混合集成。这一研究不仅展示了中国在集成光量子技术上的科研实力,也为未来光量子芯片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这项研究的核心在于创新性地采用了“拼图式”混合集成策略,通过微转印技术,将含有InAs量子点的GaAs波导叠加到4H-SiC微环谐振腔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异质波导结构。这种技术突破解决了量子点光源与集成微腔之间的技术难题,极大地提升了光子的发射效率。实验数据显示,Purcell增强因子达到了4.9,并且单光子纯度高达99.2%,这无疑为光量子芯片的高性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具体应用方面,研究团队制作了两个相距250微米的量子点混合微腔,并成功实现了不同微腔间量子点单光子信号的频率匹配,显示出该技术在多节点扩展方面的潜力。这一成果为今后光量子网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得实现更复杂的量子信息处理和传输成为可能。

随着研究的深入,该团队还在芯片上集成了微型加热器,实现了量子点激子态光谱的热光调谐,确保了腔模与量子点光信号的完美匹配。综合考虑4H-SiC材料在电光调制性能方面的优越性,这一技术的成功实现将显著推动光量子网络的实用化进程。

光量子技术作为量子信息科学的重要分支,其广泛应用潜力正在不断被挖掘。随着量子计算、量子通信等技术的逐步成熟,集成化的量子光源成为了推动这些技术应用的关键要素。中科院此次突破可以被视为全球光量子技术发展的新动力,未来有可能促进更多高效的量子系统的诞生。

值得一提的是,该技术不仅为光量子芯片的集成化提供了新思路,还在传输效率与集成精度方面设置了新标杆,尤其是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应用前景令人期待。随着技术的持续演进,光量子芯片无疑将在未来的信息社会中占据不可或缺的地位,成为推动新一代通信技术的重要支柱。

总的来看,中科院在光量子技术领域的创新研究和实际应用探索展示了我国科研人员的深厚实力和开拓精神,标志着我国在这一前沿技术的布局将更加稳固,也为全球科研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未来,光量子技术的持续发展将为我们带来全新的信息处理方式,同时也为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解放周末!用AI写周报又被老板夸了!点击这里,一键生成周报总结,无脑直接抄 → → https://ai.sohu.com/pc/textHome?trans=030001_jdaidzkj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作者声明:本文包含人工智能生成内容
阅读 (0)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并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