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蛉科—草蛉亚科(二):通草蛉
7.通草蛉属
通草蛉属(学名:Chrysoperla),草蛉亚科的一个属。
(1)形态特征
头部一般具颊斑和唇基斑,有的种类无斑;上颚不对称,左上颚基部具齿;触角短于前翅,鞭节各节长是宽的2—3倍,每节具4个毛圈。胸背中央具黄色或白色纵带,有的种类两侧具红斑;前翅透明、无斑,内中室窄小,r一m一般位于其端部或外侧;足细长无斑,爪附齿式。腹部背面中央多具黄色纵带。雄虫第8、9腹板合并,端部呈瘤突状缢缩。外生殖器具殖弧梁,无伪阳茎和殖下片,殖弧叶具一对内突和一个中突。雌虫亚生殖板端部双叶状,基部凹洼或伸长成柄状;贮精囊囊体较扁,腹痕明显,膜突不甚长。
(2)分布范围
古北区、东洋区、新北区、新热带区。
(3)单通草蛉
单通草蛉(学名:Chrysoperla sola)是草蛉科通草蛉属的一种动物。
①形态特征
雄虫(浸泡)体长9.7mm,前翅长12.7mm,后翅长11.2mm。
头部黄褐色,无斑;颚唇须黄色;触角第1—2节黄色,鞭节由基部的黄绿色到端部逐渐变为黄褐色。胸背中央淡黄色,两边黄褐色,前胸背板两侧有褐色毛。足黄绿色,爪褐色,基部弯曲。前翅翅脉上的毛很长,褐色;前缘横脉列19条,黄色;翅痣淡黄色;亚前缘区间的横脉黄色;径横脉11条,黄色;Rs分支12条,1一3褐色,4—5近伪中脉端褐色,余黄绿色;Psm-Psc 9条脉,第2条浅褐色,9褐色,余为黄色;内中室三角形,r—m脉位于其上;Cu2褐色,Cu3近伪肘脉端褐色;阶脉褐色,内/外=7/9。后翅前缘横脉列17条,径横脉10条,与阶脉皆黄色,阶脉内/外=6/8。腹部背板淡黄色,腹板黄色。雄虫腹端臀板上端近方形,向内变细;第8+9腹板末端瘤突大而显著(图79a)。雄性外生殖器殖弧叶不甚清楚,但中突基部宽大,很长,基部位于生殖刚毛间;殖弧梁短小,但中突较长;下生殖板成倒“门”形。
②分布范围
广东。
8.三阶草蛉属
三阶草蛉属(学名:Chrysopidia),草蛉亚科的一个属。
(1)形态特征
小至中等大小种类,前翅长15-22mm,后翅长13—1mam。
头部:上颚不对称,左侧内缘具小齿。触角约与前翅等长,柄节圆,长大于宽,梗节短,鞭节各亚节短,具短毛。前翅前缘区适宽,亚前缘基横脉1条;内中室小,卵圆形或三角形(近似Chrysopa属),r—m横脉位于其内侧;阶脉3组。后翅翅缰不发达,M与R基部有一短段合并,阶脉3组。腹部细长,第9背板与臀板完全合并。
雄虫:第8、9腹板完全愈合,细长;臀板近似三角形;中突与殖弧叶或与内突相连;殖弧叶背观,多宽大呈“U”形,具工对内突(常不很明显);下生殖板平,三角形,具隆脊;生殖囊上具生殖毛;殖弧梁与殖下片不存在(Chrysopidia亚属)或存在(Anachrysa亚属)。
雌虫:第7腹板无生殖前节;亚生殖板基部膜质,端部骨化,具深凹;储精囊膜突及腹痕明显。
(2)中华三阶草蛉
中华三阶草蛉(学名:Chrysopidia sinica)是草蛉科三阶草蛉属的一种动物。
①形态特征
体长10一11mm,前翅长15—18mm,后翅长14—16mm。
头部黄绿色,无斑;下颚须黄色,下唇须外侧黑褐色;触角黄绿色。胸背中央为黄色纵带;前胸背板两侧浅黄褐色。前翅翅脉黄绿色,翅痣明显,前缘脉在中部之前有一黄褐色膨大区,其上有较密的毛;前缘区横脉29条,第10一19条位于缘脉膨大部分;径横脉15(右)或16(左)条,第6—14(右)或第7一15(左)条弯曲成“S”形;RS分支16条;内中室三角形,Psm平直,Psm—Psc间横脉9条;阶脉3组, (内/中/外)左=10/9/10,右=9/8/9。后翅翅痣透明,脉绿色。足黄绿色,腿节外侧颜色较深。
腹部背板黄色,腹板黄褐色。雄性外生殖器如图90b所示,雄虫殖弧叶中部细、弯折,两臂宽大,内突扁长,端部弯曲;中突锥状;雌虫亚生殖板基部圆滑,上端凹刻较深;贮精囊囊突扁宽,膜突高隆,三角状。
②分布范围
湖北、甘肃。
9.线草蛉属
线草蛉属(学名:Cunctochrysa)是属于草蛉亚科下的一个属。
(1)形态特征
触角短于前翅,脉相同于玛草蛉属Mallada。雄虫腹部第8、9腹板完全合并;殖弧叶两端膨大,近中部缩细,内突宽大,多有卷褶;中突短粗,方形或圆形;有殖弧梁及殖下片,雌虫腹端与玛草蛉属相同。
(2)分布范围
古北区,东洋区。
(3)蜀线草蛉
蜀线草蛉(学名:Cunctochrysa shuenica)是草蛉科线草蛉属的一种动物。
①形态特征
雄虫(干制)体长10.9mm,前翅长15.3mm,后翅长14.5mm。
头部浅黄褐色;有黑色小的颊斑及唇基斑;上唇黑褐色,下颚须第3—5节褐色,下唇须第3节褐色;触角短于前翅,黄褐色。
前胸背板黄褐色,有不规则的黄色斑纹,基部明显宽于端部,在基部有一道横沟,沟前是一横脊;中后胸背板黄褐色,亦具不规则的黄斑。足绿褐色,具褐色毛,跗节第2节起至爪褐色。前翅前缘横脉列27条,近Sc端褐色;翅痣淡绿色,透明,内无脉;Sc—R间的脉绿色;径横脉16条,近Rl端褐色;Rs分支16条,绿色;Psm—Psc 10条,第2条灰色;内中室三角形,r—m位于其上;Cu2黑色;阶脉绿色,(内/外)左=10/10=右。后翅前缘横脉列25条,近Sc端褐色;径横脉15条,近Rl端褐色;阶脉绿色,(内/外)左=8/10,右=8/9。
腹部背、腹板皆黄褐色。腹端臀板宽大,方形,臀胝大,位于其中部;第8+9腹板末端细长,超过腹部末端。殖弧叶中部弧形,两端膨大;中突三角形,基部宽,有腔,边缘有突起;内突菱形;下生殖板中突与两臂几乎等长。
雌虫腹端臀板上端宽,下端窄,第7腹板稍长于第8背板;亚生殖板下端分出两侧臂,近顶端处内凹,上端缺刻浅;贮精囊囊体较厚,导卵管细长,膜突开口于侧面,有囊状物外露。
②分布范围
国外分布:四川。
10.叉草蛉属
叉草蛉属(学名:Dichochrysa),草蛉亚科的一个属。
(1)形态特征
头部多为2对斑,颊斑及唇基斑;触角一般长于前翅或与之等长。也有短于前翅的;翅脉同玛草蛉属(Mallada)。雄虫第8、9腹板合并。末端上方无任何突起;臀板圆形,呈蝌蚪状,臀胝位置偏上;雄性外生殖器除殖弧叶、伪阳茎外,还有殖弧梁、殖下片、生殖板;殖弧叶中部细窄,多呈角状或平直;殖下片形状多样,但并无似玛草蛉属那样的殖下片;伪阳茎多为叉状,或短针状,皆以膜质与殖弧叶相连。雌虫腹端臀板成一整块,稍倾斜,下端不超过第7腹板的底缘,贮精囊膜突多较长,亚生殖板形状多样。
(2)分布范围
古北区、东洋区、澳洲区、新北区、非洲区。
(3)香叉草蛉
香叉草蛉(学名:Dichochrysa aromatica)是草蛉科叉草蛉属的一种动物。
①形态特征
雌虫(干制)体长10.4mm,前翅长13.24mm,后翅长12.64mm,触角11.6mm。
头部褐色,颜面上有2道褐色纵条斑,有中斑;下颚须第5节黑色,下唇须黑褐色。触角第1、2节淡黄褐色,第1节背面有褐斑,鞭节黄褐色。前胸背板黄褐色,两边深褐色,有中横脊,脊下中纵线凹陷;中后胸背板中部为黄色,两边黄褐色。足褐色,跗节及爪黑褐色,爪基部弯曲。
前翅前缘横脉列22条,黑褐色;翅痣黄绿色;Sc—R近翅基的横脉黑色,翅端的绿色;径横脉12条,1一5中绿,6—9近Rl端褐色;10一11褐色,12绿色:RS分支12
条,1—2褐色,余皆绿色;Psm—Psc 8条,1一2黑褐色,3—6中绿,7—8绿色;Cu脉黑褐色;Psc各分横脉基部皆褐色;阶脉灰黑色, (内/外)左=5/7,右=4/7;内中室三角形,r—m位于其上。后翅前缘横脉列18条,黑褐色;径横脉11条,褐色;阶脉褐色,内/外=4/6。
腹部背面黄褐色,腹面黑褐色。腹端第7背板长于第8背板,第7腹板上缘平直,臀板上半部成椭圆形,下半部近方形,侧生殖突突出。贮精囊的膜突较囊本身长得多,顶端为膜质尖突,亚生殖板近似桃形,顶端两侧向内倾。
②分布范围
陕西省。
11.璃草蛉属
璃草蛉属(学名:Glenochrysa),草蛉亚科的一个属。
(1)形态特征
腹部气门小,但是气门腔很大,在浸泡下,腹部可以通过侧膜,看到大的囊。翅脉多有晕斑,翅痣及翅面上也多有斑,翅痣内及其后达翅端的翅脉明显,较长,翅面多发有金属光泽,但个别种类也有例外。腹部末端臀板后缘向外突,内缘向里延伸,腹部8+9腹板合并,有一组强大的生殖脊,末端下端有弯曲的钩状突。雄虫无殖弧梁,殖弧叶具一对不合并的内突及一个中突,中突较粗大,有殖下片雄虫无殖弧梁,殖弧叶具一对不合并的内突及一个中突,中突较粗大,有殖下片。雌虫腹部气门腔正常,它的生殖器特征属于 Chrysopa 属类型。
(2)分布范围
古北区、东洋区、非洲区、澳洲区。
(3)广州璃草蛉
广州璃草蛉(学名:Glenochrysa guangzhouensis)是草蛉科璃草蛉属的一种动物。
①形态特征
雌虫(浸泡)体长6.3mm,前翅长10.3mm,后翅长8.3mm。
头顶浅黄色,额两侧的褐斑与复眼下、中斑、唇基斑皆相连;颚唇须黑褐色;触角第1节黄色,外侧黑褐色,第2节黑褐色,鞭节黄褐色。
前胸背板两侧基部及中部各一褐斑,中部的较大,端部中央与后头的连接处有一小三角形褐斑;中胸前盾片的基部及盾片两侧为相连的褐斑;后胸盾片上各一大褐斑。足淡黄色,跗节及爪褐色,爪基部弯曲。
前翅前缘横脉列19条,褐色;翅痣乳黄色,具褐斑;亚前缘区横脉褐色;径横脉及径分横脉皆10条,径分脉Rs的基部有一褐斑;Psm-Psc9条,l~2褐色,余绿色;Cu褐色,Cu3基部有斑;阶脉绿色,内/外=4/7;以上所有横脉 (除Psm—Psc间第l~
2条脉外)皆有黄褐色晕斑;内中室三角形,r—m位于其上;前翅中部偏端侧有一大黄斑。后翅前缘横脉列13条,褐色;翅痣黄色,具褐斑;阶脉绿色,内/外=2/3;Rs基部、Psm—Psc间第l条脉上、Cu2处各有一褐斑。
腹部背面黄色,但第2~4节背板有黑褐色斑,腹板黄褐色。腹端上端臀板较突出第7背板大于第8背板。雌虫亚生殖板顶端两叶外侧倾斜,顶端钝圆,缺口较小;贮精囊扁宽,膜突顶端尖,成斜切状。
②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江西、广东、广西。
12.意草蛉属
意草蛉属(学名:Italochrysa)是草蛉亚科下的一个属。
(1)形态特征
大型种类;头短宽,头上各种沟较明显,上颚发达,不对称;触角约与前翅等长,鞭部各节长宽约相等,具4个毛圈。前胸背板宽大,胸背毛较少,但在一些种类中具斑纹。足无斑,但在一些种类中胫节上具褐色环;爪基部弯曲。翅窄长,前缘区窄,Sc、R脉明显分开;Rs波曲;内中室四边形;阶脉两组。腹部较粗,密披短毛;雄虫第8+9腹板合并,短小。侧视呈三角形;雌虫第7腹板宽大,端部侧下方内凹,使多数种类亚生殖板显露。雄性外生殖器缺殖弧梁、殖下片、中叶和内突,中突宽大,端部具钩;殖弧叶宽短;具一对生殖侧突。雌虫亚生殖板端部双叶状,贮精囊囊体小,腹痕深,膜突发达。
(2)分布范围
古北区、东洋区、非洲区和澳大利亚区。
(3)桂意草蛉
桂意草蛉(学名:Italochrysa guiana)是草蛉科意草蛉属的一种动物。
①形态特征
雄虫体长17 mm,前翅长27mm,后翅长25 mm。
头部黄褐色,额唇基沟横贯正中,沟上额下部中央向上凹,与沟间呈三角形;触角基2节黄褐色,梗节长大于宽,中间缢缩,似为2节,鞭节基部至端部颜色由黄绿逐渐加深至褐色,具黑褐色短毛。胸部背中央为鲜黄色纵带,两侧暗绿色;前胸背板中央有纵沟,前缘侧角和中横沟后具黑褐色斑;中后胸侧板黄色。足黄绿色,爪褐色。
前翅翅痣黄色,痣内亚前缘区有6-7条小横脉,痣外翅缘有横脉;前缘横脉列26条,l-18中部黄色,两端褐色,余黄色;径横脉19(右)或20(左)条,褐色;Rs分支21条,l-2褐色,3-5两端褐色,6-20基部、内阶脉前后和近翅缘分岔基部褐色,余黄绿色;第l-2M-Cu横脉褐色,右翅内中室下方第M-Cu脉与l Psm—Psc脉间有一横脉;Psm-Psc 10条,l~8两端褐色,中间黄绿色,9~10褐色;内中室四边形,r-m居中;阶脉褐色,(内/外)左=16/14,右=16/13;CU横脉及Psc分支基部褐色。后翅前缘横脉列、径横脉黄色,Rs分支、Psm-Psc横脉绿色,阶脉2组,(内/外)左=16/14,右=15/13,内组1~7绿色,余褐色。
腹部背板黄色,腹板黄褐色。腹端臀板内侧与下端向前伸,臀胝偏下,第8+9腹板比第7腹板窄,侧观基部宽约为长的1/2;殖弧叶中部相当宽,两臂短,端部宽大如叶状;阳基侧突细长,基部l/3处弯曲,顶端类细,无齿。
②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广西。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