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坑关爷前粿汤
汤坑的牛肉丸粿汤是本土极具地域代表性的传统美食,解放前比较有名的王阿六(大肥六)炒粿面、“蛤久粿汤”等,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清朝中期,它融合潮汕与客家饮食文化的精髓,成为汤坑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放后丰顺县成立了国营饮食服务公司,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时,对小商小贩改造整合,组织成立了国营与集体性质合作饮食店共存经营模式。国营有汤坑饭店、一门市饮食店(老冰室对面)、东二市饭店、文化宫饭店(西市),门店场地均是通过没收封建资产,地主资本家私人财产或托管房厝改造而成,唯独汤坑饭店与汤坑旅社是50年代未新建而成,上世纪70年初又新建了丰顺饭店,国营主要经营大锅粆粿、饭菜小炒、包点油条豆浆早市,东二市饭店炖品较有特色,粿条汤类几呼只作为副业,而拾遗补缺汤坑粿汤自然成为合作饮食经营主力,它主要也在合作饮食店中得到传承与改良,合作饮食主要经营门店有;西市门市、汤湖门市、米街下门市,汤湖门市炒面它更具特色,而它也是汤坑唯一经营夜市的饮食店,合作饮食店全部采用搭蓬寮简易的构造,计划经济时期,牛作为生产资料主要用于生产队耕田工具,它是生产队集体财产,耕牛只有病残老弱了,才能宰杀的,偶尔在老南市内或汤沟边打石铺前有宰杀耕牛,各饮食店才有分销部分牛肉,从而才有牛肉丸上市,所以牛肉是稀缺商品,几乎都没有牛肉丸这个品种,牛肉丸只有在全县的商品交流大会时才会出现,通常也只有猪肉丸粿条汤,故略逊于牛肉丸粿汤的。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寨内人罗宗才首先在五金门市(五脚砌)门口骑楼下摆夜滩,利用陶土泥葫芦锅、煤炭炉,晚上七八点开始经营粿条汤、牛肉丸、猪肉丸、豆干角,印像中一碗二角钱,甚至一角钱也有食,他这种经营方式当时属于投机倒把行为,故常被市场管理部门追赶,没收厨具甚至打烂泥葫芦锅,印象至深有一次被“市管”当场打烂,用洗碗水拨灭煤炭炉,老矮当时约十几岁当场嚎啕大哭与其抢夺。至改革开放初期其才迁到汤湖边搭蓬寮始有稳定门店经营,其间关爷前粿汤则由汤边巷三目清、溪头寨丘双才、林强、余厝埕余刚等各经营一段时间,而丘双才又在汤湖边的润德楼开起牛肉粿汤牛肉炒粿店,后因火灾又才迁至蓝田书院临米街开店。约1981年前后,汤坑饮食业老一辈从业者或子弟这时也在关爷前摆起各具特色夜宵饮食挡,如辉程粿汤、“椅紫”粿汤炒粿、蔡捷初鹅肉粿条、林臣“兴衰粥”、南海甜汤炖品等,从而关爷前夜宵饮食档悄然兴起,形成了一道各具特色靓丽的饮食夜宵风景街,最后关爷前这个老档口才转为陈家“细妹”经营传承至今,家族式经营牛肉粿条汤,其间女儿女婿柯双财另在米街头又开粿条汤档,这也就是关爷前粿汤自然形成演化发展进程。
关爷前牛肉丸粿条汤演化历史,可以说是现在汤坑牛肉丸粿汤鼻祖,更是经典代表,汤坑牛肉丸粿汤依然是本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代表,它已在县城遍地开花且深受本土居民和游客的喜爱,同时现在经营从业者也在不断创新,衍生出更多种口味和搭配,进一步丰富满足民众的生活需求享受,从而提升了其饮食文化内涵。
文字作者:蓝田黄;如有遗漏或错误请斧正
图片:天籁文化
编辑:可燃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