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

国家孕婴网是由财政资金创建,由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文化发展中心主办的,是集孕产、育儿为一体的知识科普权威官方平台。服务内容有备孕、孕期、产后、育儿、幼教、培训、托育、宣传、展示、政策法规等。

新生儿败血症指病原体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性炎症反应。以下为你详细介绍:

1. 病因

• 病原菌:不同地区和年代,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有所差异。常见的有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在我国,葡萄球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较为多见,其次是大肠埃希菌等革兰阴性杆菌。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发展和抗菌药物使用,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等条件致病菌引起的败血症逐渐增多。

• 自身因素:新生儿免疫系统功能不完善,皮肤、黏膜屏障功能差,胃酸分泌少,杀菌能力弱,淋巴结发育不全,缺乏吞噬细菌的过滤作用等,使得病原体容易侵入并在体内扩散。另外,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补体水平低,调理素活性不足,白细胞吞噬能力弱,T细胞对特异性抗原反应差,都增加了感染败血症的风险。

• 感染途径

• 产前感染:母亲孕期有感染(如菌血症、病毒血症等),病原体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以李斯特菌、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等较为常见。

• 产时感染:胎膜早破、产程延长、分娩时消毒不严,细菌可由产道上行进入羊膜腔,胎儿吸入污染的羊水或因助产过程消毒不当而感染。常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肺炎链球菌等。

• 产后感染:最常见,细菌可通过皮肤、黏膜、脐部创口、呼吸道、消化道等侵入血液。如护理过程中不注意卫生,新生儿皮肤破损、脐部护理不当等,都可能导致细菌入侵。

2. 临床表现

• 早期症状不典型:可表现为反应低下,嗜睡、少吃、少哭、少动,体温不稳定,可出现发热或体温不升,体重不增等。

• 病情进展后症状:黄疸可为败血症的唯一表现,表现为生理性黄疸消退延迟、黄疸迅速加深或退而复现;肝脾肿大,出现较晚,一般为轻至中度肿大;皮肤可出现瘀点、瘀斑,严重时可有出血倾向,如呕血、便血、肺出血等;还可出现休克症状,如面色苍白、皮肤花纹、四肢厥冷、血压下降、尿少或无尿等;部分患儿可并发肺炎、脑膜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

3. 诊断

• 临床表现:结合上述早期及进展后的症状,对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如早产儿、胎膜早破、产程延长等,出现不明原因的感染中毒症状时,应高度怀疑败血症。

• 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可增高或降低,中性粒细胞中杆状核细胞比例增加,血小板计数可减少。

• C反应蛋白(CRP):在急性感染6 - 8小时后即升高,8 - 12小时后可检测到,感染控制后迅速下降,是反映感染的敏感指标。

• 降钙素原(PCT):在严重细菌感染时明显升高,对诊断败血症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 血培养:是诊断败血症的金标准,但由于培养需要一定时间,且阳性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如采血时机、是否使用抗菌药物等,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为提高阳性率,应在使用抗菌药物前,严格无菌操作下采集2 - 3次血标本,每次采血量不少于1 - 2ml。

• 其他:如脑脊液检查可判断是否合并脑膜炎,尿培养可协助诊断泌尿系统感染等。

4. 治疗

• 抗菌治疗:应尽早使用抗生素,在病原菌未明确前,可根据当地病原菌流行病学特点和耐药情况选择抗菌谱较广的抗生素,一般采用静脉给药,剂量要足、疗程要够。明确病原菌后,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生素。例如,葡萄球菌感染可选用苯唑西林、万古霉素等;大肠埃希菌等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可选用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等。疗程一般为10 - 14天,有并发症(如脑膜炎)时疗程需延长至3周以上。

• 支持治疗:保证营养供给,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中毒和低氧血症。必要时可输注新鲜血浆、全血或免疫球蛋白,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 处理局部病灶:如脐炎、脓疱疮等,应及时清洁、消毒,去除感染灶,防止病原菌持续侵入血液。

5. 预防

• 加强围生期保健:孕妇应定期进行产前检查,积极治疗孕期感染,避免胎膜早破、产程延长等。分娩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减少产时感染的机会。

• 做好新生儿护理:保持新生儿皮肤、黏膜清洁,尤其是脐部护理,避免损伤。接触新生儿前后要洗手,做好环境清洁和消毒。对早产儿、低体重儿等高危新生儿,应加强护理,预防感染。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0)
大家都在看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并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