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话蛇/ 陈祖灏

特别提示作品一经本平台录用,将可能再选发在‘都市头条、搜狐新闻、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

蛇年话蛇

陈祖灏

金龙辞旧岁,银蛇迎新春。十二生肖中位列第六的巳蛇,值此乙巳之年,悄然降临人间。蛇,在中华传统生肖文化之中,被赋予智慧与力量的象征,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与独特的习俗,深受历代诗人吟咏赞颂,博得民间百姓崇敬膜拜。

遥想中国古代传说,华夏民族之起源,与女娲、伏羲两位始祖息息相关。王延寿之《鲁灵光殿赋》曾载:“上纪开辟,遂古之初……伏羲鳞身,女娲蛇躯。”在《山海经》的描绘中,华夏远祖伏羲与女娲,更是被赋予了人首龙身与人首蛇身之貌。夏禹之姓为姒,姒即巳,巳即为蛇;禹字从虫,于甲骨文中与巳同字,故而禹字本身,便蕴含着蛇之名,蛇亦成为夏时代主要图腾标志之一。

谈及“蛇文化”,其历史底蕴源远流长,犹如江河之水,绵延不绝。《诗经·小雅》,中国诗歌之“滥觞”;《山海经》,被誉为“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奇书”。此二者之中,皆有诸多赞美蛇之诗句,或神灵化身为蛇身、蛇首,或操蛇、珥蛇、践蛇,美不胜收。观今日之汉唐以来的壁画、画像石、砖刻与绢画,亦多有伏羲与女娲龙蛇相配之图,足见蛇文化之深远影响。

福建,简称“闽”,此名便寓含着福建省版图内一条长虫之意。古闽人以蛇为图腾,拜蛇为祖先是正常的。清朝时代,福建地区的船只,无论大船小舟,都会在船上放一条蛇,称为木龙。平和三平村周围森林茂密,生长着一种黑色的无毒蛇。当地有一种崇蛇的奇俗,将蛇视为“小龙”,作为崇拜的图腾。南平漳湖人更是以蛇为崇拜图腾,建有明代“蛇王庙”,且保存着最为完整的祭蛇拜蛇仪式。此情此景,令人叹为观止。

诗言志,歌咏言。关于蛇之七绝诗,虽鲜为人知,却意味深长。“蛇行蜿蜒入草间,青鳞闪烁似云烟。”此句描绘了蛇之灵动与神秘;“细长身躯轻盈舞,灵动如风自天然。”则展现了蛇之优雅与自如。更有先秦屈原《九歌·东君》中“载云旗兮委蛇”,宋无名氏《鹧鸪天》中“虺蛇吉梦寤惊时”,皆以蛇为意象,赋予其不同之情感与寓意。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出自于伟人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山舞银蛇”生动描绘了冬日雪后,群山被皑皑白雪覆盖,宛如一条条银色的巨蛇在蜿蜒舞动的景象。“舞”字赋予了银蛇以生命和活力,使得整个画面生动起来。群山在雪的覆盖下,不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像银蛇一样在舞动,这种动态描写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古代文学与戏剧领域,《白蛇传》作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以其独特魅力,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与戏曲爱好者。《白蛇传》讲述了白素贞与许仙之爱情故事,展现了蛇之神奇与魅力。地方戏中,《白蛇传》更是屡见不鲜,各种戏曲剧种都有以此为题材的剧目。而莆仙戏《白蛇传》作为其中一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形式,独领风骚,赢得观众的喜爱和赞誉。

妈祖,海上守护神,亦与蛇有着不解之缘。传说中,妈祖为湄洲渔家女子,救助渔民时,曾化身成蛇。因此,人们尊称其为“蛇神”或“蛇母”,并将其生肖认定为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蛇象征着顽强生命力与旺盛生殖力,成为神圣与吉祥之象征。妈祖作为海上守护神,其蛇身形象更是强化了这种象征意义。

东南沿海地区,天后妈祖之生肖被普遍认为是蛇。此或源于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神灵化身,具有驱瘟、镇妖之作用。因此,妈祖亦被认为是具有这些神力之蛇的化身。此情此景,足见蛇文化在民间信仰中之深远影响。

新春佳节之际,元宵灯火辉煌。许多家庭张灯结彩,以蛇为元素之窗花、对联、年画等,皆寄托着人们对新年之美好祝愿。福建一些地方闹元宵,有民间舞蛇游街节目,用以驱邪避灾,祈求来年平安吉祥。玩具“竹节蛇”独具一格,不仅小孩喜欢玩,而且大人兴趣弄。其因制作简单形态逼真:把竹子切成一段段的竹管後,再连结成长串的蛇身,就成栩栩如生的“竹节蛇”。

由此可见,蛇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皆有着深远影响。其不仅是神话传说之素材,更是象征智慧、祥瑞与重生之重要符号。通过了解蛇文化,我们可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民族之文化传统与多元一体之特质。

新的一年里,愿君事业如蛇攀翠竹,扶摇直上青云;愿君身体似蛇般灵动轻盈,平安健康无忧;愿君工作像蛇捕食猎物般充满激情与活力;愿君之不幸如蛇冬眠般沉睡不醒,远离烦恼与忧愁。谨以此言,祝君蛇年快乐、皆得所愿!

愿龙蛇共舞三春美景,鸾凤齐鸣唱四海吉祥。

作者简介:陈祖灏,散文作家,福建莆田人。近年来,曾在中国作家网、环球人物网、新民晚报、福建日报、厦门日报、厦门晚报、厦门文艺、同安文艺等报刊副刊发表散文、杂文、诗词30多篇,其中数篇征文获奖。2013年荣膺央视十大草根博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0)
大家都在看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并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