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定恭编著的《布特哈志略》是布特哈地区建制以来第一部地方志书 , 对当地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的论述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 是研究东北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不可多得的文献资料。
全书分历代沿革含民族、村落姓氏含风俗习惯、人物、古迹、歌谣、经政等六部分,约三万七千字。内容详备,“其收集极为广博,而去取尤严谨”。作者通过历史和民族习俗、语言等大量事实,阐述了他对达斡尔族源于辽契丹的见解。此外,也对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族的迁徙、居住和发展进行了详细记述,尤其书中的人物部分,孟氏通过取材史书记述和实地调查,收录人物共八十五人,其篇幅占全书的百分之六十,是研究达斡尔族、鄂温克族清代人物活动的珍贵资料,也为我们纂新方志提供了可靠依据。
《布特哈志略》序言地方志的使命在于记录史实而非追求文采。在北方辽金故土,嫩江与努敏江流域之间,若有人能搜集古迹传说,编纂成书贡献于世,本就是一件难事;更何况作者出自辽蒙族裔,更显难能可贵!
孟君镜双先生,祖籍辽地,属达斡尔名门。昔日我勉强担任了布西地区的设治官职时,他正担任西布特哈总管公署旗务科长。我们同城为官,常相往来。他举止文雅毫无武人习气,却酷爱汉学,谈起布特哈历史兴衰如数家珍。他与同族才俊何鹏(字壮飞)并称"布西双杰",深得众人敬重。
壬申年我退居江南,孟先生携其新著《布特哈志略》登门求序。我既钦佩又惶恐——钦佩他默默耕耘终成巨著,惶恐自己才疏学浅难当此任。再三推辞未果,唯恐辜负挚友心意,只得勉力为之。全书共分六编,除人物篇参考《黑水先民传》外,皆为其呕心原创。
我曾登临宜卧奇山远眺:北望兴安岭苍龙盘踞,南瞰乌淤尔河奔腾入野。左携嫩江右挽努敏,双流辉映沃野千里。这片土地矿藏丰饶、五谷丰登,山林间虎鹿出没、药草遍野,江河中渔利丰厚、漕运通达,更有水田万顷可润民生。正所谓人杰地灵,辽、金、元、清四朝崛起时,多少达斡尔、鄂伦春勇士策马中原,成就功勋画像凌烟。
史家早有共识:布特哈虽处边陲,实为历代兴衰之要冲。如今这片满蒙共居之地,舟车往来日益繁盛,文化开化日新月异。若有访古探幽之士漫游此间山水,不妨以孟君此书为向导。透过字里行间,必能触摸到这片土地跳动的脉搏。孟先生以毕生心血著就此书,裨益当世功在千秋。我虽笔拙,仍愿以此浅见为序,既表敬重之心,亦彰典籍之重。
陈鸿谟 谨记
《布特哈志略》编撰说明
"布特哈"这个名称始于清朝,是满语"打牲"的汉译,因当地人以渔猎为生而得名。这片土地横跨嫩江流域,西北靠大兴安岭与内蒙古接壤,东南临呼兰河与北满相邻。当地居民主要为索伦和达斡尔两大族群。
索伦在满语中意为"北边",是满洲的一支;达斡尔在蒙语中指"东北边",是蒙古的一支。达斡尔又称达虎里,源于契丹强盛时期中原人对关外东胡人的尊称"大胡人",后演变为族称。清朝编户时因音译误差,将"大贺氏"误作"达呼尔"。
自古以来,东北民族主要分为满、蒙两大系,各自衍生出众多部落。虽因水土气候形成不同方言习俗,但通过语言仍可辨别其族属,结合山川名称更可追溯其源流。
我生于清末民初,作为本地人,通晓满汉文化,曾任旗务差事。通过走访长者、考证地名,并查阅历代史籍,梳理出这片土地的历史脉络:
北魏时的"勿吉"即满语"窝集"(森林)的音转,至今黑龙江、嫩江一带仍保留"某某窝集"的地名。
满洲自称"朱申",实为"肃慎"的音转,即夏商周时的肃慎、汉代的索离、隋代的靺鞨、五代的女真。
索伦即"索离"的音转,因其编发为辫,又称"索头",是金朝遗民,元朝时在黑龙江南岸库玛尔河一带狩猎为生。
唐代的"室韦"即蒙语"锡窝"(树丛)的音转,嫩江两岸至今保留"某某室韦"的地名。契丹阿保机击败室韦后,在泰州东北设突吕不室韦部。金朝为防辽裔,沿嫩江修筑边堡。元太祖成吉思汗起于鄂嫩河(今鄂嫩河),达斡尔人以鄂嫩为姓者众多,应为唐时蒙兀室韦后裔。辽朝贵族为避金朝北迁至黑龙江上游游牧。元朝时,这里属成吉思汗本部,不在封疆之列。清朝时,索伦部与达斡尔部陆续南迁,沿嫩江定居,形成今日格局。
这片山水秀美之地,孕育了独特的文化。先民们学习满文技艺,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吟唱歌谣。每逢国难,必挺身而出,立下赫赫战功,青史留名。如今时势变迁,或许正是我族复兴之机。为传承历史,我搜集整理资料,编成《布特哈志略》,分为:
历代沿革(附种族源流及历任官员)
村落姓氏(附物产及民生状况、风俗礼仪)
人物传记(为国建功者事迹,附现代职官)
古迹考略(边堡、庙宇、碑铭等)
民间歌谣
政经纪要(疆界管理、政治建设)
谨以此书供史家参考,并期待同道指正。
西布特哈孟定恭镜双 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