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短视频平台上的一则令人反思的故事引发热议。一位姓叶的车主分享了自己车辆被盗事件的背后故事:他车窗被砸,车内的自动体外除颤仪(AED)被盗,但其他贵重物品却完好无损。原来,砸窗者的父亲突发心梗,急需AED急救。虽然事件让人心痛,但同时也揭示了AED在个人和公共急救中的重要性,以及现阶段在国内配备AED所面临的“高价”和“低配”困惑。
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的数据,心血管疾病在中国的现患人数已经达到3.3亿,每年导致大量的死亡。对于心脏骤停患者来说,能否在“黄金4分钟”内进行有效急救,直接影响生死,这使得便携、易操作的AED变成了被称为“救命神器”的设备。然而,现实情况是,公众对AED的需求正在增长,但其高昂的价格让许多人望而却步。
目前市场上AED的售价在5000元至3万元不等,平均价格大约在1万元左右,这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随着社会对急救设备的认知提升,越来越多的车主开始在车内配备AED,并在车窗明显处标识,表示在紧急时刻可以破窗取用。虽然这一举动获得了许多网友的赞赏,但高企的价格依然是推广AED的主要障碍。
低配窘境:AED的配置在中国远低于国际水平。根据数据,目前中国每10万人仅拥有约15台AED,闪电般实施急救的可能性大幅降低。对于那些长期在移动场景工作的人群,比如快递员和外卖小哥,缺乏AED也是一大隐患。
专家建议,虽然私家车配备AED有其积极的社会意义,但并不是提高急救效率的最佳方式。正如急救知识传播者张元春指出,急救场所必须配置人员和设备,单纯依赖个人车主的承担不仅存在缺陷,也可能面临隐私泄露等问题。
为了让汽车真正成为“移动急救站”,专家们呼吁相关部门在公共交通和社区等场景中加大AED的普及力度。比如,出租车、快递车等在日常运营中就能够积极参与急救,公共交通工具如果具备AED设备并配备相应的急救知识培训,可以大幅提升在突发情况下的响应速度。而且,针对私家车配备AED的车主,若能建立相应的网络共享机制,及时提供AED所在位置,也能有效减少救护的时间。
最后,除了设备普及、降低价格之外,公众的急救培训也显得尤为重要。急救技能的定期培训与练习,有助于在紧急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发挥AED等设备的作用,潜在地挽救更多的生命。
在私家车奋发“重新定义”的浪潮中,让每一辆车都成为“移动急救站”,也许不是梦想。但提高AED的可获性和降低其购买门槛,是实现这一梦想的关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