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中七战七捷为何以被称作经典战例?

1946年6月,国民党军大举进犯中原解放区,自此引发全面内战。同年七月,国军又集结重兵,对苏皖解放区发动进攻,意图很明确,要么就地消灭华中野战军,要么将其挤压到山东半岛,迫使解放军背水一战。

进攻苏中地区的是国军第三方面军司令李默庵,所部五个整编师总兵力12万人。守方是华中野战军主力3万余人,由粟裕全面指挥。

由上可以看出,攻守兵力约4:1,且国军占据装备优势。按照较稳妥的作战思路,在兵力悬殊的形势下,解放军应冲出包围圈,保存有生力量。

然而华中野战军并未循此“传统思路”,苏皖地区在抗战时期就是敌后根据地,地形熟悉、群众基础扎实,如果战术运用得当,是具备歼敌条件的。反之单纯退却,会助长国军气焰,不利于我方士气。因此华中野战军决定,先让国军吃些苦头,而后再转入外线作战。

此为经典之一,兵法讲究“若遇强敌避其锋芒”,而华中野战军以劣势兵力,偏偏要啃这块“硬骨头”。该决策并非头脑一热的军事冒险,而是基于实际情况的审时度势。以少胜多、打奇仗、巧仗,恰恰是粟裕的强项。

战役过程如下:

驻扎泰兴(泰州以南、如皋以西)的国军19旅,由于位置孤立,成为华中野战军第一个目标。解放军集中5倍优势兵力,从7月13日夜开始进攻,战至15日结束,歼其3000余人。(一战一捷)

在围攻泰兴同时,国军驻江阴整编65师、靖江99旅火速北援泰兴,驻南通整编49师向北开进,意图趁解放军主力攻打泰兴的时机,夺取如皋、海安。

在国军将主要注意力集中在泰兴时,进犯如皋的49师两个旅“挂单了”,由此成为下一目标。华中野战军连夜急行军,从泰兴东进如皋,将49师两个旅穿插包围,经三天激烈战斗,歼其大部,加上阻援泰兴敌援,取得歼敌万余人的战果。(二战二捷)

7月30日,国军集结6个旅兵力,合击正在如皋以北海安地区休整的华中野战军。经连日恶战,解放军主力1、6师将士已极度疲劳,遂派出7纵于海安外围运动防御,另遣军分区部队侧后袭扰国军。阻击战共历经4天,于8月3日结束,歼敌3000余,而我方损失轻微。更重要的是,主力部队得到充分休整。(三战三捷)

国军一路攻城掠地,认为解放军不过如此,遂起轻视之意。在占据海安后,国军意图巩固南线,而后继续向北进逼。既要巩固,就需分兵把守各点,这样就给解放军创造了各个击破的机会。

8月10日,华中野战军对驻守李堡一带的国军新7旅和105旅发起攻击,共歼国军9000余(四战四捷),此战后国军被迫转入防御。

按理说连打四次胜仗,已完成任务,应向北转移同国军拉开距离。然而解放军偏偏反其道而行,竟从如皋南下闯入国军腹地,以1师攻丁堰、6师攻林梓,共歼灭5个交警大队及正规军3000余人(五战五捷)。

在此说明,国民党交警大队并非交通警察,原为军统管辖特务武装,如“忠义救国军”、“税警团”、“中美训练班”等,平时挂靠在交通警察总署,因此而得名。具有一定战斗力,并非不堪一击的杂牌部队。

第六战是在8月23日到26日期间,解放军组织第10纵队和第二军分区共6个团兵力,对从扬州北上支援的整编25师实施阻击,跟以往不同,此次是实打实的阵地阻击,一改之前灵活机动的运动防御,结果是整编25师损兵折将2000余人后,无奈退回扬州。

当国军收到丁堰、林梓5个交警总队被歼的消息,肉疼之余担心解放军北上直取如皋。便调动黄桥(属泰兴)99旅东进驰援,但又害怕99旅途中有失,于是督促如皋守军187旅另一个团西出接应。本以为这样布置稳妥之极,哪知还是出了岔子。

华中野战军得悉国军调动情报后,即派1、6师主力前往截击,准备在如(皋)黄(桥)公路伏击这两股国军。25日,准确将两敌分割包围。因围困兵力过多,难于一口吃下,1师分出1个旅加强6师,先解决99旅,在五倍兵力优势下,26日完美解决该旅,随后合兵一处,歼灭187旅及一个团大部,残军逃回如皋。

之后趁势扩大战果,对国军多个守备点发起攻击。如黄一战,共歼国军17000余人,取得空前胜利。(七战七捷)

纵观苏中战役,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要点是寻找分散孤立之敌,或通过运动来调动国军,创造出打歼灭战的机会。明明整体上是劣势兵力,打的却都是以优势兵力击敌薄弱的顺风仗,此为经典之二。

自始自终,国军都是“被牵着鼻子走”,苏中一战,最大亮点就在于不拘成法的战术运用上,用一个不太精确的词来形容——灵秀之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0)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抢首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