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中旬,神舟十三号飞船搭载航天育种材料在河源交接,在太空遨游了183天的花生、紫云英以及丝苗米共200g种子被正式移交至河源培育,这批种子在河源市东源县柳城种植。时隔两年半,紫云英迎来花期,柳城镇大片紫色花海随风摇曳,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据了解,紫云英素有“中国绿肥之王”的美誉,其强大的固氮能力得益于根瘤。它能够将空气中游离的氮固定下来,作为绿肥还田后,可有效提升土壤的有机质及微量元素含量,极大地改善土壤环境,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天然且优质的肥料。
万绿智慧无人农场负责人王键宽介绍,柳城镇种植的3400亩紫云英“航紫1号”是经科研团队两年攻关成功培育的6个兼具早熟、高产、耐逆特性的新品系,该品种表现尤为突出,在春节前已开花,适应性强,管理粗放,为全省紫云英新品种示范推广提供了重要参考,其他品种预计在3月5日左右迎来盛花期。
王键宽表示,航天紫云英不仅能固氮增肥,还能吸附重金属,配合无人机飞播、微生物菌剂等技术,构建起“太空基因+智能农机+生态修复”的立体改良体系。初步试验显示,该模式预计可使稻田化肥使用量减少25%-30%,稻米品质提升1个等级,每亩增收预计超300元。
据统计,东源县利用冬闲田种植的紫云英总面积达3.7万亩,主要分布在柳城、蓝口、顺天、船塘等地。目前,这些紫云英已陆续开花,并将于3月中旬翻压还田,届时“冬闲田”将摇身一变成为春耕的“肥力田”和“动力源”,这一举措生动践行了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为切实保障紫云英的种植效果,东源县专门成立了技术指导组,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户以及各类经营主体提供灌溉、排水等关键环节的技术指导,积极推动紫云英的连片种植,深入挖掘创新种植新模式,全力探索“绿肥+”多元发展路径,旨在进一步提升紫云英的经济价值,持续推动农业朝着绿色、高质量方向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同时也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与技术支撑。
文、图 | 记者 吴奕镇 通讯员 陈振敏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