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产品经理的职业生涯中,写好需求文档(PRD)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但这并非易事,尤其是对于刚入行的新人而言。通过对自己六年前编写的音频类知识付费App的PRD进行反思和重写,作者总结出了四个常见的需求文档陷阱,为同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首先,产品背景非常重要。文章提到,2018年时作者在一次培训机构的课上,选择了一款名为“深刻”的音频知识付费App作为虚拟项目。他回顾当时的PRD,发现了自身在阐述项目背景、目标用户等方面的无意抄袭和表面化,没有深入思考的缺陷。
一、过度描述样式与交互
作者指出,很多产品经理会在需求文档中对界面样式与交互进行过多的文字描述,这种做法往往使得文档变得冗长。此外,在描述常规组件的交互动态效果时也容易陷入细节向的误区。事实上,需求文档的重点应放在说明产品的功能需求上,而对于常规交互,则可以简单描述即可。在交互与界面设计的细节上,专业的UI设计师会负责,产品经理只需确保需求的准确传达。
二、缺少数据取值来源说明
另一个常见问题是缺乏数据取值来源的说明。很多初入职场的产品经理在撰写需求文档时,只关注前端呈现,却忽视了后端取值与逻辑。每个页面展示的数据往往依赖于后台的接口,但在很多文档中对此的描述都是模糊不清。改进建议是,应该清楚地标明数据的来源,确保每一项展示的信息都有对应的后端接口服务。
三、缺乏常规逻辑规则说明
产品经理在文档中还应详述常规逻辑规则,比如数据的默认排序、用户操作的各种状态等,一些简单的常识性逻辑如果不进行说明,容易导致后续实现时的混乱。有效的文档应当尽量覆盖所有可能的逻辑条件,为开发和测试提供清晰的指引。
四、忽略后台功能
作者强调,任何一款面向用户的产品,都会需要相应的后台支持。但很多初学者往往只关注App而忽视后台的建设。产品在上线后,用户管理、内容审核、数据分析等功能都需要通过后台去实现。因此,需求文档中也应对后台功能进行相应的描述,保障项目的完整性。
重写PRD的过程促使作者意识到,更加合理而清晰的结构划分是撰写有效需求文档的重要一环。在新的PRD中,他增加了非功能性需求部分,并按照功能模块等进行重新梳理。同时,具体功能的描述也进行了调整,去掉了一些不必要的细节专注于核心需求的阐述。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文档的质量,也有助于团队更好地理解产品的愿景和目标。
总之,在产品经理的工作中,写好PRD是提升自身能力、加强团队沟通的基础。通过不断的总结和反思,逐渐克服文档撰写中的各种问题,才能推动产品的成功。PRD写得不好,承认并改进,这对每个产品经理来说都是必经之路。新的需求文档为产品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以后的版本迭代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在这个过程中,掌握MVP(最小可行产品)思想,专注于提供基本功能,收集用户反馈,从而提升产品竞争力,是每位产品经理应铭记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