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疾控局发布了一则重要的健康提示:可爱的小土拨鼠竟然也是鼠疫的传播者!鼠疫是一种致命的传染病,感染后患者常会突然出现高烧和淋巴结肿大的症状,病情进展极快,死亡风险更是极高。因此,无论它们多么萌,保持距离是明智之举!
土拨鼠究竟是什么?
土拨鼠,学名旱獭,是中国西北地区广泛分布的啮齿类动物。这种看似可爱的动物其实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也有着自己的席位。我国境内现有四种旱獭,包括灰旱獭、长尾旱獭、西伯利亚旱獭和喜马拉雅旱獭,而喜马拉雅旱獭分布最广,数量也最多。正因如此,喜马拉雅旱獭在众多旅游景区中十分常见。
小心,鼠疫在这里
很多人可能误以为鼠疫主要是由老鼠传播的,但事实远比这复杂。鼠疫杆菌的主要自然宿主其实就是这些土拨鼠。对于这类啮齿动物,虽然外表看似可爱无害,但它们实际上可能携带致命的鼠疫菌。近年来的疫情数据显示,鼠疫的传播案例往往与旱獭密切相关。例如,2009年青海省一起疫情的源头就是一只野生旱獭,造成3人死亡。
鼠疫是如何传播的?
鼠疫的传播方式主要有三种:病媒生物传播、接触传播和飞沫传播。其中,跳蚤作为主要传播载体,寄生在土拨鼠身上,感染鼠疫的跳蚤叮咬人类,就会导致感染的发生。此外,人与染疫的土拨鼠接触、接触其分泌物或咳嗽的患者,也可能面临感染风险。
感染鼠疫后的表现
鼠疫的潜伏期较短,一般在1至6天之间,典型症状为高热、极度疲倦、体温可迅速升高至39-41℃,还有水肿、呼吸急促等。若不及时治疗,患者可能出现意识模糊、昏迷等严重症状,甚至导致死亡。
如何预防鼠疫
要保护自己免受鼠疫威胁,最重要的就是避免直接接触土拨鼠及它们的栖息地。此外,户外活动时,应穿长袖衣物并使用驱虫剂,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检查是否有啮齿动物活动的迹象。如果有与土拨鼠接触的经历并出现可疑症状,务必及时就医以便早期处理。
提醒大家
土拨鼠作为一种野生动物的确有其魅力,但在接触方面要保持理智。无论是在旅游时还是平时,务必与这些可爱的小生灵保持安全距离,远离可能的健康风险。
对于我们来说,了解土拨鼠以及鼠疫的传播途径,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自己,也帮助他人,确保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安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