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雨绵绵的季节,岭南书院·深圳鹤湖书院迎来了2025年的首场“艺美课堂”,这是一个蕴含历史底蕴的百年客家围屋,如今焕发出新的公共文化活力。2月25日,深圳大学的教授、一级作家南翔走入讲堂,以“手上春秋——中国手艺人”为主题,带领前来聆听的数十名阅读爱好者,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手艺人故事,深入剖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精髓,揭开了中国非遗悠久且生生不息的秘密。
当天,古老的雕梁画栋之下,南翔通过生动的案例,细致探讨了非遗传承人背后的精神世界。他表示,非遗和文学都需贴近生活,而丰富的传统文化恰恰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讲座中,南翔提到,去年12月“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第44项入选项目。这标志着人们对非遗热情的持续升温,传统工艺也以新姿态融入现代生活。
南翔指出,有多个亚洲国家庆祝春节,因此在申遗时对项目的界定显得尤为重要。他通过自己的研究和创作,涉及诸多手艺人的真实故事,从木匠到制茶师,这些手艺人的生活与传统工艺在字里行间尽显其魅力与价值。
当谈及科技对非遗传承的影响时,南翔坦言,“在高科技时代,非遗技艺的价值和存在形式应重新审视。”他强调,现代科技虽然为非遗的传承和创新注入新鲜力量,但传统手工艺的温度与情感,依然是其不可替代的核心。
活动现场,还引发了观众对当前教育体系的探讨,有人建议学校应更多地引入非遗课程,推动体验式学习,鼓励孩子们走近传统,理解非遗价值。
南翔呼吁社会各界在传承非遗的同时,应通过田野调查、公开讲座等方式共同参与,确保文化的生动传承,不仅仅是技艺的继承,而是情感与文化的延续。
作为一座具有丰富历史的文化空间,鹤湖书院的活化示范了如何将古建筑与新时代文明连接,成为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桥梁与载体。未来,各类与非遗相关的活动将在此开花结果,为社区及更广泛的文化交流提供新的契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