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墓地的形式常常记录着一个人的身份和地位。不同阶层的人对墓地各方面都有严格的选择,场所、大小、服饰、葬礼等。《白虎通·崩薨》就记载了自天子下至庶民按等级划分的坟墓规格,栽树品种,葬品等要求。而三国里司马懿是个例外,临终前要求坟墓处什么都不能有,且后代不能为其扫墓,这是为何?
《三国志·三少帝纪》记载了结束三国割据的朝代是西晋。东汉末年是历史上战乱动荡的时代,诸侯割据的局面持续了几年。曹操统一北方,刘备在益州、孙氏三代建立江东基业后,中国版图呈现天下三分局面。但是统一了三国的并不是这三个中的一个,而是代替了曹魏的西晋,而西晋最大的奠基人则是曹魏的权臣司马懿。
司马懿从小就心有大志,而且少年时的司马懿心里是有一丝丝向汉的。司马懿真正进入曹魏集团的政治团队里是在208年,曹操以强硬手段征召了司马懿,职位是文学掾。随着司马懿的才能逐渐显露以及加上司马懿是被强行征召,所以曹操对于司马懿的戒心也越来越高,因此很长时间内司马懿其实并没有大权。
《晋书宣帝纪》记载了“三马同槽”的故事。有一天,曹操在深夜梦见三马在槽里吃饭的事情。关中地区的马超已经开始反对曹操,所以曹操认为梦预示的是马超一家,于是杀了马腾。结果曹操晚年时又做了同样的梦,曹操仔细一想,才发觉是司马一家。但是对于自己已经年老的事实,曹操只能提醒自己的孩子们。
虽然曹操在时刻防司马懿,但是曹丕很是信任司马懿并与其非常之要好。虽然曹操经常提醒曹丕司马懿不得不防,并且曹操临死前还提醒曹丕要小心司马懿,但是曹丕不以为然。可以说司马懿能成为曹魏的重臣和曹丕有很大的关系,曹丕在无形之中给司马懿当了垫脚石导致司马懿能够架空曹家的势力,登上曹魏权力的核心位置。
欲望和权力会使人膨胀,司马懿在曹魏集团的权力核心位置历经了曹操曹丕曹叡几代曹氏核心人的领导,司马懿对于更大权力的渴望逐渐超越了他对曹魏集团的忠诚。加上司马懿是曹魏皇帝的两代辅政大臣,这让司马懿更加膨胀。239年曹芳即位,曹爽开始想办法架空司马懿的权力,但这也只是减缓了司马懿夺取权力的速度而已。
249年,曹芳前往曹叡陵墓去祭拜,司马懿趁机夺权了打击了曹魏宗室的势力,史称“高平陵事变”。在这之后司马懿一步步蚕食着曹魏集团的军政大权,最终架空了曹魏的军政大权,为西晋的建立奠定了牢固的基石。到了251年司马懿去世,去世之前司马懿对自己的墓地提出了非常奇怪的要求,听到这个要求,司马懿身边的人都对此感到疑惑。
《晋书宣帝纪》记载司马懿主张不能立墓,不能种树,不能带殉葬品,他以后去世的任何相关人员都不能和他一起埋葬。这个要求是非常不合理的,尤其是作为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并且在西晋王朝建立之后司马炎给已经逝去的司马懿上尊号为宣皇帝。放到任何历史朝代对于一个皇帝来讲,这种安葬方式于情于礼皆不合适。
虽然司马懿的要求不合常理,但考虑实际情况,司马此举也是智慧之举。司马懿在架空曹魏权力的过程中诛灭了同为辅政大臣曹爽三族,之所以不立坟不栽树也是方式死后被其他曹家人复仇。时间已过去1000多年,人们还没有发现司马懿的坟墓,说明司马懿有这种离奇的要求。真的是做了长久的思考。
司马懿的一生将自己的权谋之术发挥到了极致,在为曹魏效力的表面之下,通过一步步的借势而为架空了曹魏的权力。司马懿在无形之中为西晋打下了基石的同时,还加强了北方的经济,为日后西晋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司马懿不仅懂兵略善奇谋,对于坟墓的奇怪要求和禁止子孙扫墓的离奇规定更是凸显了司马懿的思考深度。
参考资料:
《三国志》
《晋书》
《白虎通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