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网络上流出了这样一张图——
内娱最受人尊敬,人脉最广的何老师,竟然在KTV里低声下气的“陪酒”???
眼看这位女大佬,亲切的搭着何老师的肩膀,一副“小何啊,来陪姐喝一杯”的架势。
而瓜众呢,都在好奇,这位女大佬到底是谁。
还记得之前在某档节目上,撒贝宁打电话时“一脸谄媚”的对电话中的女人拍马屁: 哎哟喂,您才是我的天!
没错。
这位女大佬,正是四度执掌央视春晚的 于蕾。
当2025年春晚总导演名单公布时,网友们又一次炸开了锅。
"怎么又是于蕾?"
这句话像往年一样冲上热搜。
有人调侃她偏爱流量明星,有人吐槽《初见照相馆》的小品太尬。
但还记得大前年大年三十全家人围坐电视机前,看到留守儿童的诗句在春晚舞台绽放,看到《只此青绿》的舞者用衣袖拂过千年时光,又忍不住眼眶发热。
这个被骂了四年的女导演,似乎总能在争议中稳稳托住中国人对春晚的情感重量。
时间倒回2003年,刚进央视的于蕾或许自己都想不到,某天会扛起这个承载十四亿人期待的舞台。
那时的她跟着哈文在《非常6+1》团队里摸爬滚打,剪片子剪到凌晨躲进楼道抹眼泪,拍10分钟的短片愣是攒下300分钟素材。
正是这股"死磕"劲儿,让她在2011年春晚倒计时直播中一战成名。
那场8小时马拉松式的直播,被她处理得像精密齿轮咬合的钟表,从此台里人都知道:
这个能把10万字座谈会纪要浓缩成8000字创作宝典的姑娘,心里装着整个春晚的蓝图。
真正让她走进大众视野的,是2022年首次执掌春晚的"惊险一跃"。
那年全网都在讨论流量明星扎堆,可鲜少有人注意到,她悄悄把《国家宝藏》里"让文物活起来"的魔法带进了春晚。
当《忆江南》的画卷在舞台展开,观众突然发现:
原来《富春山居图》的渔夫会唱歌,樵夫能起舞,古画里的山水真的能流淌成一首诗。
这背后是她带着团队翻烂500万字文献、跑遍九大博物馆练就的功夫,就像当年为《咏乐汇》撰稿时,硬是和100多位嘉宾挨个聊到掏心窝子。
争议声最响的2024年春晚,或许最能体现于蕾的"矛盾美学"。
一边是网友吐槽《我瞎说》相声不好笑,一边是#春晚留守儿童的诗#在热搜上挂了两天。
那些来自湖南会同大山里的孩子们,穿着春晚团队购置的新衣裳,在舞台上念着"萤火虫提着灯笼找妈妈"的诗句。
台下观众不知道的是。
为了这份纯粹,于蕾特意叮嘱摄制组:"别教他们舞台技巧,就要原生态的紧张和结巴。"
结果孩子们磕磕绊绊的朗诵,反而成了整晚最戳心的泪点。
面对"流量至上"的质疑,她曾在筹备会上打过一个比方:"春晚是桌年夜饭,有人爱吃饺子就有人馋年糕。"
于是我们看到:当TFBOYS唱响青春旋律时,79岁的琵琶大师刘德海正在侧台调弦;流量明星的歌舞刚谢幕,非遗传承人就用面塑捏出了整个《清明上河图》。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在她手里既像走钢丝又似跳探戈,稍有不慎就会失衡。
但神奇的是,那些被骂上热搜的节目,往往过个三五年又被人翻出来夸"经典"。
2025年春晚筹备期,于蕾的办公室挂着幅书法:"万人操弓,共射一招。"
这或许就是她四度执掌春晚的秘诀。从给主持人准备四版零点报时串词,到要求魔术师为每个道具准备三套应急预案;
从让《满庭芳·国色》的舞者染坏三十匹布料才调出最正的"天水碧",到为田野诗班孩子准备从牙刷到润喉糖的整套行囊……
这些观众看不见的细节,织就成了春晚那张无形的安全网。正如她自己说的:
"直播是终点也是起点,我们能做的就是让所有可能性都有落脚处。"
如今再回看于蕾的成长轨迹,会发现这个总被贴上"春晚导演"标签的女人,骨子里始终是个文化摆渡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