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苏联飞行员空降中国,中国判其服刑8年,事后他却感谢中国

冷战时期,飞行员叛逃的新闻时常登上报端。当时的各国空军清一色装备喷气式战机,其时速高达几百公里,飞机起飞后一会儿就跑到了敌国,追都追不上。

正因为如此,各国都对飞行员的爱国思想教育非常重视,而且还制定了复杂的规定,比如飞行线路全程固定,出任务都是两架或者两架以上飞机等等。

可哪怕这样,战斗机飞行员叛逃直到八九十年代都无法禁绝。

除了战斗机外,冷战里还有驾驶运输机、轰炸机叛逃的,驾驶客机逃亡的案例也不是没有,只是比较稀少。

“客机叛逃”事件在全球都没出现过几次,而且其中一次就发生在中国和苏联之间。

1985年,苏联民航局的飞行员阿里穆拉多夫居然劫持客机前往中国,迫降在中国东北。

这架飞机引起全球关注,西方媒体添油加醋,说叛逃飞行员带着绝密情报,此事可能引起中苏的摩擦。

中方对此事非常重视,立刻派出外交部官员在东北全程跟进处理。面对叛逃的飞行员和几十个乘客,中方展示诚意,化解了苏联人的敌意,把这次叛逃事件化为中苏之间交流的机会。

据说当年苏联人回家时,被中国的丰富物产吸引,嘟囔着“还想多住几天”。

那么,1985年的这次“客机叛逃”事件是如何发生的?中方对此事如何处理?叛逃的飞行员阿里穆拉多夫为什么没有被引渡回国?

一、一架貌似迷路的苏联客机

1985年12月19号,一架苏联安-24飞机在苏联南方向中国方向飞行。

在飞机的驾驶舱里,一个大胡子手持水果刀,架在飞行员的脖子上。飞行员不断劝说着他,但大胡子完全不听,只让他进入中国领空,然后找个机场或者空地迫降。

驾驶员劝他:“中国领空不是好闯的,我们两国在对峙状态,他们可能会击落我们。”

大胡子不管驾驶员说什么,只是命令他进入中国东北的边境。

在苏联客机进入中国边境后,中国空军起飞了两架战斗机伴飞,并和安-24对话。

可是安-24没有回答,中国飞行员从窗户里看到不少平民,初步判断这是一架客机,可能迷失了方向。

中方没有对其进行驱逐,还通知附近机场清出跑道,让它降落。

12月19日中午,这架安-24客机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北部甘南县长吉岗的一片田野里降落,当时正好是冬天,地里的庄稼收割完毕,大地白茫茫,空荡荡。

这架飞机迫降在田野里,巨大的响声惊动了附近的村民,很多人从炕上爬起来去看,发现一架飞机正在地上滑行。

农民们赶紧通知了警察,等警察赶到现场之后,从飞机上走下来一个外国人,满嘴外语。村里人一听,这人说的是俄语,再一看飞机窗子上,一群乘客在紧张地顾盼。

“苏联人的飞机掉下来了。”

这一新闻被传回县城,再传到齐齐哈尔,政府赶紧找来俄语翻译,最后在翻译的帮助下,中国警察才知道走下飞机的人说什么。

此人叫阿里穆拉多夫,居然是个劫机犯,他挟持飞机从西伯利亚飞到中国,要求中国政府提供保护。

这个重磅新闻引起警方的警觉,阿里穆拉多夫马上被控制了起来,接受警方的调查。要知道,劫机犯罪不是小事,如果是政治犯或者军事犯逃跑,很容易引起国际纠纷。

万幸的是,在阿里穆拉多夫的口供里,中方知道他没有什么政治动机,纯粹就是生活不顺。

二、阿里穆拉多夫的惨淡人生

阿里穆拉多夫,1952年出生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他属于列兹金族,是当地的少数民族。

在1969年中学毕业后,阿里穆拉多夫报考飞行学校,1972年从萨索夫飞行学校毕业,此后几年一直是阿塞拜疆本地民航局的实习飞行员。

在70年代,阿里穆拉多夫的生活还算顺利,作为实习飞行员的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1976年还开始亲自驾驶飞机。

1980年,他娶了一个音乐老师为妻,两人生活非常幸福。

但到了80年代初期,阿里穆拉多夫因为工作问题和上级发生不快,受到了排挤。

他的妻子也觉得阿里穆拉多夫飞来飞去太累,希望组织能给他换个岗位,留在当地当管理。

按理来说,阿里穆拉多夫调个岗位不太难,但是组织上却不同意,事情就这么拖着。阿里穆拉多夫的老婆也觉得两人聚少离多,不适合生活,两人每次见面都吵架。

后来没办法,阿里穆拉多夫给上司送了礼,希望能帮帮自己,结果上司却收了礼不办事,这件事引起妻子的嘲笑。

1984年,两人的矛盾终于无法调和,阿里穆拉多夫和妻子离了婚。

事后,愤怒的阿里穆拉多夫收集了上司贪污的证据,想向纪委举报,结果这些举报信莫名其妙都被上司拿到了。

阿里穆拉多夫立刻被降级,连飞机都没法开,成为“有经验的副驾驶员”。

最后阿里穆拉多夫心灰意冷,他把心一横,觉得苏联已经没什么留恋的,索性决定要换个地方开始新生活。

三、飞机落在中国,苏联人死活不下飞机

由于阿里穆拉多夫经常出飞行任务,所以他产生了开飞机叛逃的想法。而叛逃外国在冷战时期很常见,尤其是飞行员,时不时会驾驶飞机消失在边境线上。

阿里穆拉多夫看了看地图,他所在的地方在亚洲腹地,很多国家都去不得,因为大部分都是栖身在苏联的麾下。

而南方的中国是个最合适的去处,中苏此时交恶十几年,他认为中国人可能会保护他,不将他遣送回国。

1985年底,阿里穆拉多夫又出了次任务,当时公司把他派到了鸟不拉屎的西伯利亚,他本来就一肚子怨气,这下正好找到了机会。

12月19日早上,他和同事驾驶一架安-24小型运输机,搭载28个乘客,5个机组人员起飞,从萨哈共和国的首富雅库茨克,飞往伊尔库茨克。

但机长和驾驶员不知道,阿里穆拉多夫偷偷藏了一把水果刀和一根钢条在飞机上。

飞机起飞后,他就用水果刀挟持驾驶员飞往中国,最后迫降在田野里。

中方得知事情的原委后也唏嘘不已,但眼下不是处置阿里穆拉多夫的时候,毕竟在安-24飞机上还有几十个苏联平民在受冻。

那可是12月的东北,黑龙江的风冷得像刀子,安-24小型飞机保暖很差,飞机发动机一关,暖气也没有,几十个人正在飞机上哆哆嗦嗦。

中国外交部得知这个消息后,马上派遣外交部东欧司的司长戴秉国前往黑龙江处置事件。

戴秉国带着助手们来到黑龙江齐齐哈尔,到了之后居然发现飞机还停在田野里,30多个苏联人依然在挨饿受冻。戴秉国问为什么不把人接下来,难道要把人冻死?

中国警察很为难,他们说:“好说歹说,苏联人就是不下来,他们害怕担后果,要请示莫斯科才行。”

戴秉国恍然大悟,这次叛逃事件事发突然,飞机上的苏联人害怕有政治影响,所以不敢下来。

毕竟中苏当时还是敌对状态,两国十几年没有正常来往,苏联人的“害怕”也情有可原。

很快,中方挪来了两个大巴车,车里开着暖气,苏联人要是冻得受不了,就下来暖暖,完了再回去。

戴秉国觉得这样也不是办法,于是他联系了苏联的大使馆,让他们赶紧请示莫斯科。

苏联大使馆派人来现场勘查后,被田野里的冷风吹得打哆嗦,但是莫斯科的电报还没来,他也不敢下命令。

后来戴秉国坚持把人送到齐齐哈尔去,他对苏联官员说:“

两个晚上在这样的寒风里,如果苏联公民出了事,你也要承担责任。

苏联方面也觉得戴秉国有道理,就下令飞机上的苏联人全部坐车,前往齐齐哈尔暂住。

在齐齐哈尔,苏联客人住在宾馆,享受着暖气,吃了两顿中国菜,还被客车拉着观光齐齐哈尔的夜色。

就是这一趟出行,让苏联人对中国从此改观。

当年苏联正在物资紧缺的经济危机之中,但中国因为改革开放,国内各种商品丰富,苏联客人在商店看到了不少羽绒服,这种东西在苏联属于高档东西,平民不可能买到。

苏联人看着羽绒服眼睛放光,但是这玩意价格很贵,苏联人也消费不起。

齐齐哈尔市政府为了展示友好,自费采购一批羽绒服送给了苏联人,人人有份,还能挑肥拣瘦,找自己喜欢的款式和颜色。

这下可把苏联人乐坏了,人人兴高采烈,一开始的紧张气氛荡然无存。

四、坐完牢回家,祖国却“不再”

第二天一早,苏联政府宣布派客机来哈尔滨接走旅客,也要带走那个劫机犯阿里穆拉多夫。但是中国政府转告苏方:

“被劫持而来的苏联旅客和乘务人员可以立刻离开,但阿里穆拉多夫不能走,他的行为已经触犯了中国的法律,要在中国接受审判,服刑完毕后再回到苏联,任凭你们处置。”

苏联外交人员知道,中国在主权方面不会做出让步,也就给莫斯科打了报告,让阿里穆拉多夫留了下来。

至于那些被阿里穆拉多夫劫持到中国的苏联乘客,则在中国享受了高规格的接待,人人穿着新羽绒服,手里拎着一个保温壶,开开心心上了飞机。

这次“劫机事件”本是一次外交冲突,但是在中苏外交人员的努力下“化干戈为玉帛”,反而在中苏的外交史上起了转折作用。

当时苏联刚刚迎来最年轻的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这位改革家正在思考改变苏联霸道的外交方式,和邻国们重铸关系。

在“劫机事件”中,中国北京和苏联莫斯科的热线电话时隔20年再次热络起来。

中方对苏联客人细致入微的安排,都通过外交途径传到了莫斯科人的耳朵里,苏联政府感受到了中国人的善意。

不久之后,戈尔巴乔夫政府主动缓和中苏关系,1986年他向全党发表讲话,正式结束中苏对立。

至于阿里穆拉多夫,则在中国接受了审判,因“劫机罪”被判处8年有期徒刑。

然而,阿里穆拉多夫在法庭上痛陈苏联社会的腐败和黑暗,但80年代的中国也在寻求和苏联缓和关系,于是乎这场审判没有公开,其内容只被记录在内部档案里。

此后,阿里穆拉多夫在中国服刑,但中方对其非常宽容。在坐牢两年之后,他就被特聘为俄语老师,走出了监狱,在学校里被监视居住。

阿里穆拉多夫在中国足足教了5年的俄语,带出了几百名学生,算是桃李满天下。

1991年末,还在教书的阿里穆拉多夫得到了消息,自己可以走了。尽管阿里穆拉多夫获得了自由,但是他开心不起来,因为他早已从电视和报纸上得到消息——苏联解体了。

阿里穆拉多夫没想到,自己坐了一场牢,出狱回家时,祖国都没有了。他的家乡也被划分到了阿塞拜疆,他成了阿塞拜疆人。

1992年,阿里穆拉多夫回到了阿塞拜疆,又移民到了俄罗斯,虽然他一辈子都想离开苏联,但苏联真没有了,他还有点不适应。

不过阿里穆拉多夫后来过得挺滋润,他会中文又会俄文,在90年代的中俄贸易里当起了“倒爷”,从中国进货在俄罗斯售卖,居然发了大财。

阿里穆拉多夫后来再婚,娶了个年轻的老婆,在90年代走上人生巅峰。

他自己都感叹人生的神奇,自己一趟劫机,坐了牢,却也“因祸得福”发了财。

晚年的他接受采访时,还会回忆起在中国的岁月。他感谢中国政府和人民给他的关怀,如果当初遣送他到苏联,他可能会被判处死刑。

文/商学野

参考资料:《1985:苏联客机遭劫持迫降中国内幕》张持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0)
大家都在看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并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