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聚焦中国医美及护肤市场,深入剖析市场现状、发展驱动力以及美妆大厂的入局策略。
一、市场现状
1. 消费者“容貌焦虑”催生医美需求:“容貌焦虑”在各年龄段及性别群体中蔓延。25 - 45岁女性热衷抗初老,医美项目GMV集中于紧致抗衰、玻尿酸等项目。男性医美市场增长迅猛,增速连续三年超女性,除皱瘦脸、美白嫩肤等项目备受青睐。25岁以下年轻人成为医美消费重要力量,暑期是学生医美消费高峰。
2. 医美市场规模持续增长:近5年来,中国医美市场规模持续扩张,年复合增长率超15%,预计2024年将突破3000亿元。轻医美凭借价格低、效果好、恢复快等优势,市场占比不断提升,2022年新氧平台轻医美占比达84%。
3. 社媒助力医美话题热度飙升:社媒平台成为医美信息传播关键渠道,小红书医美话题浏览量超6亿人次,抖音医美内容也呈爆发式增长,推动医美消费需求增长。
二、市场发展驱动力
1. 功效护肤痛点催生新需求:功效护肤历经不同阶段发展,从基础功效关注到成分党崛起,再到配方护肤流行。但高功效产品存在高刺激、效果不确定等问题,促使消费者寻求新的护肤方式,为医美发展提供机遇。
2. 美容仪与轻医美优势凸显:美容仪价格亲民、使用便捷、风险低,能带来一定护肤效果,市场增速领先。轻医美改善肌肤效果显著、恢复快,逐渐成为颜值消费新宠,二者共同推动医美市场发展。
三、美妆大厂入局策略
1. 科技护肤后修护(ISFJ - 守卫者):这类品牌专注医美/美容仪后肌肤修护,如Lamer浓修精华、理肤泉B5面膜,投放集中在医美热门时段和皮肤敏感期,内容多为医美流程分享等。
2. 科技护肤效果加成(ENFJ - 主人公):针对医美术后痛点,提供效果加成产品,像修丽可CE精华、Olay红蓝Buff面膜,新品上市和节日期间加大投放,内容围绕医美机构探店、医师推荐等。
3. 贯通医美(科技)上下游(ENTJ - 指挥官):品牌打通医美上下游,产品涵盖医美术后及日常护肤,如润百颜白纱布次抛、可复美重组胶原蛋白敷料,投放节点丰富,内容聚焦医美护理理念和恢复期痛点。
4. 升维院线型品牌(ESTP - 企业家):通过绑定院线为品牌背书,如兰芝三管精华、城野医生377精华,推广节点灵活,内容强调医美项目平替和院线专业背景。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知识产权、数据隐私,只做内容的收集、整理及分享,报告内容来源于网络,报告版权归原撰写发布机构所有,通过公开合法渠道获得,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如对报告内容存疑,请与撰写、发布机构联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