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前,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斯拉夫进行了为期78天的轰炸。
南斯拉夫变成一片废墟,总统米洛舍维奇不久后被送上海牙军事法庭,最终惨死狱中。
20年前,美国以伊拉克暗藏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支持恐怖分子活动为由,悍然发动对伊拉克军事打击。
伊拉克萨达姆政权被覆灭,其本人更是被美国人送上绞刑架。
米洛舍维奇和萨达姆消亡的背后有一个共同原因,那就是他们站到了美国的对立面。
可同样与美国处于敌对状态、且三天两头给美国找麻烦的朝鲜却并未出事,这是为何?
或者说,为什么美国能搞掉南斯拉夫、甚至是拥有百万大军的伊拉克,却唯独拿朝鲜没辙呢?
米洛舍维奇惨死狱中
米洛舍维奇,无数南斯拉夫人心目中的英雄,也是令西方捉摸不透且头疼不已的一位铁腕人物。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南斯拉夫联邦随着东欧剧变的发生逐渐走向分崩离析。
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各族之间矛盾激化,加盟国离心倾向加剧。
作为南联盟的最高领导人,米洛舍维奇一直在试图维系南斯拉夫的统一。
可惜的是,米洛舍维奇的努力并未能弥补南斯拉夫内部产生的巨大裂痕。
1991年,随着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的退出,南斯拉夫正式进入解体阶段。
南斯拉夫的分裂与民族矛盾和领导人的激进措施脱不开关系,但这背后同样有西方国家的“助力”。
在南联盟处于危机期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屡屡暗中对南联盟下绊子,这背后有诸多原因。
首先,南斯拉夫位于巴尔干半岛,这里的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古往今来都属于兵家必争之地。
苏联还在时,西方世界丧失了对巴尔干的主导权。
现在只剩下南斯拉夫这样一个松散且弱小的联盟,西方世界自然要拿回对巴尔干的控制权。
另一方面,控制了巴尔干就能进一步威慑刚刚诞生的俄罗斯。
作为苏联遗产的最大继承国,美国等西方国家不敢放松警惕,所以在俄罗斯独立之初便做好了对其全面封锁的准备,巴尔干显然就是西方针对俄罗斯的前沿阵地。
反之,若是对南斯拉夫放任不管,任由俄罗斯慢慢将势力蔓延至此,那对于西方世界来说就是一场潜在灾难。
所以对于西方国家来说,南斯拉夫必须要走向解体,为此他们不惜对南联盟发起了经济制裁、军事威胁、政治打压等一系列针对措施。
而米洛舍维奇则是予以了强烈回应,这是西方世界将其视作眼中钉的重要原因。
美国人终究还是达成了目的,南联盟于1992年走向解体,包括波斯尼亚、马其顿在内的6个联邦单位相继退出南联盟,只剩下塞尔维亚、黑山两个加盟国,于1992年组成新一代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2006年,黑山共和国选择从南斯拉夫共和国独立。
至此,南斯拉夫彻底泯灭于历史长河。
原本的南联盟已经不复存在,但美国对米洛舍维奇和南斯拉夫共和国的针对并没有停止,南联盟遗留下来的主权问题也在不断挑动着各加盟国的矛盾。
1997年,科索沃成立“科索沃解放军”,并向塞尔维亚部队发起袭击,双方矛盾进一步激化。
1998年,米洛舍维奇决定武力镇压科索沃的武装行动,引起全世界关注。
但是迫于美国和西方世界的压力,米洛舍维奇不得不于次年停止战争,并与科索沃代表展开会谈。
在外界看来这件事似乎即将得到平息,殊不知这才是战端和惨剧的开始。
由美国等西方国家主导拟定的“和平协议”,暗含允许科索沃独立且默许北约军队进驻科索沃的条款,这对于要求对科索沃行使主权的南斯拉夫共和国来说是绝对无法接受的。
米洛舍维奇果断拒绝了在协议上签字,迎接他和南斯拉夫的是一场为期78天的轰炸。
面对北约诸国的空中打击,南斯拉夫没有半点还手之力,整个国家陷入一片火海。
经过俄罗斯、芬兰等国的调停,南斯拉夫最终选择了妥协,同意结束对科索沃的用兵,但美国对米洛舍维奇的针对还是没有停止。
为了彻底将其赶下台,美国CIA、英国军情六处等机构进驻南斯拉夫,开始扶持反政府力量。
与此同时,一系列经济制裁、政治孤立接踵而至,西方世界以是否支持米洛舍维奇为标准,将南斯拉夫企业划分为两个阵营,站在米洛舍维奇一方的企业会立即被西方世界孤立。
在2000年的大选中,米洛舍维奇又被冠上暗箱操作、徇私舞弊的帽子。
反对党掀起了一场抵抗运动,随着群众、军队、企业相继倒戈,米洛舍维奇只能黯然下台,并以战争罪、反人类罪等罪名被送上海牙国际法庭。
在对米洛舍维奇的审判中,美国对其提出多达66项指控,律师出身的米洛舍维奇不卑不亢,以敏捷的思维、能言善辩的口才打赢了一场又一场判。
海牙法庭对米洛舍维奇的审判时间之长前所未有,牵涉人员和事件史无前例。
从2001年入狱开始,米洛舍维奇一共被审讯了66次。
期间,298名证人走上法庭,庭审记录多达4.5万页,但就是没能扳倒米洛舍维奇。
2003年,米洛舍维奇一度因为高血压险些丧命,但他始终保持着强硬的作风,坚决与法庭和审判抗争到底,甚至催促家人迁居海牙,支持他打赢这场持久战。
不幸的是,米洛舍维奇终究未能等到重见天日的那天。
2006年3月11日,米洛舍维奇在监狱中猝死。
尸检结果初步显示,他是死于心肌梗塞,不过外界的怀疑声音一直没有断过。
在与俄罗斯外长的通信中,米洛舍维奇表示,体检时发现自己血液中含有一种用于治疗结核病的超强药物,因此怀疑有人损害他的身体。
但随着海牙法庭宣判:
“米洛舍维奇的死亡终结了审判程序”,
所有的一切就此尘埃落定。
米洛舍维奇死亡的背后,究竟有没有美国人的手脚?谁也不敢轻易下定论。
不过就算米洛舍维奇不是直接死于美国人的投毒,也是间接受到了美国的戕害。
而与米洛舍维奇的命运相比,萨达姆的下场似乎更加惨烈。
萨达姆惨遭绞刑
1972年,“草根”出身的萨达姆历尽沧桑终于爬到了伊拉克的高层位置。
在美苏争霸大环境下,萨达姆选择加入到了苏联麾下。
自此,苏联成为伊拉克背后最大的依仗。
1979年,浪迹中东多年的伊朗领导人霍梅尼重回祖国,并发动革命推翻了伊朗巴列维王朝,与美国走向对立面。
美国不得不在中东扶持新的代言人,左顾右盼之下将目标放到了伊拉克身上。
1983年,美国先是悄悄将伊拉克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名单中划除,次年又与伊拉克恢复邦交关系。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早在前几年的两伊战争中,美国还刚刚对伊拉克使用过化学武器,伊拉克战机也曾用导弹“误伤”过美国军舰。
但在共同的利益面前,双方都选择性的遗忘了过去的不愉快。
两伊战争结束后,萨达姆的政治生涯迎来顶峰,伊拉克的军事实力也发展到了一个可怕的地步。
萨达姆手中握有5500辆坦克、500架飞机、上百万军队,军事实力一度被人认为可以跻身世界第四。
然而,前途一片光明的萨达姆此时却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那就是进攻科威特。
作为彼时的阿拉伯兄弟国家,富强起来的伊拉克并没有念及旧情,眼中只有科威特地下丰富的石油资源。
与科威特的石油谈判告破后,欲望膨胀的萨达姆悍然发动了战争,试图将科威特纳入伊拉克版图。
1990年8月,萨达姆打着“解放科威特”人的称号,派遣数十架战机、350辆坦克、共计10万大军侵入科威特。
在伊拉克大军摧枯拉朽的攻势下,科威特仅仅坚持了几个小时便被占领。
占领科威特后,伊拉克大军在城内展开疯狂的财富掠夺,仅萨达姆车队就从科威特中央银行掠走了价值40亿美元的财富。
萨达姆强盗一般的行径,将其入侵科威特的真实目的暴露无遗。
不过令萨达姆万万没想到的是,入侵科威特之举非但没能掠夺到想要的石油资源,反倒是葬送了整个萨达姆政权。
因为盯上科威特石油资源的不仅是伊拉克,还有其背后的“大哥”——美国。
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任谁都会眼馋,美国该地区苦心经营多年,为的就是这块肥肉,结果自己还没吃到嘴里,半路却杀出个伊拉克,美国人又怎么甘心?
自越南战争之后,美国对外侵略行为稍稍有所收敛,而萨达姆此举恰恰给了美国一个点燃战火、重新确立霸主地位的由头。
于是,美国顺理成章的组建起了一支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发动了降维式的军事打击。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并未直接摧毁萨达姆政权,而是在关键时刻放了萨达姆一马,为的是保留这颗棋子,制衡中东地区的反美力量。
尽管如此,海湾战争一战还是让伊拉克损失惨重,全国各地90%以上基础设施被炸毁,整个国家成为一片废墟。
睚眦必报的萨达姆并未吸取教训,而是暗中筹备着军事力量,并牢牢把控着伊拉克大权,三天两头挑衅美国。
凭借主场优势,萨达姆政权在中东地区确实为美国带来了不少麻烦,不过这也直接导致了萨达姆的覆灭。
9·11事件后,全球反恐怖主义思想蓬勃发展,白宫方面也顺应时代潮流调整了对伊政策,决定消灭萨达姆政权,彻底掌控海湾地区的石油资源。
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以及收买的大批伊拉克将领,美国军队长驱直入,轻松占领了巴格达,萨达姆带着政府高官落荒而逃。
但是在美国全世界范围内的通缉下,萨达姆的两个儿子先后被击毙,萨达姆手下一众核心官员悉数被捕。
2003年12月14日,萨达姆也在提克里特落网。
面对萨达姆的上诉和指控,法院丝毫不为之所动。
经法庭审判,萨达姆于2006年11月5日被处以绞刑,美国人总算松了一口气。
通过米洛舍维奇与萨达姆的下场可以看出,凡是挡在美国霸权主义道路上的敌人,最后都没有好下场。
但远在东北亚的小国朝鲜,却似乎是一个例外。
美国为何拿朝鲜没办法?
世界上任何一处有战或动乱的地方,似乎都少不了美国的身影,朝鲜半岛也不例外。
美国人之所以热衷朝鲜半岛的事务,主要是因为该地区特殊的地缘政治。
从位置上来看,朝鲜半岛地处亚洲东北一隅,毗邻俄罗斯,东侧靠近日本列岛,西侧与中国大陆接壤。
从地形上看,朝鲜半岛属于大陆与海洋的衔接位置,扼守着东北亚海上交通要冲——朝鲜海峡。
突出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地形条件,使得这里长期以来都是大国关注的焦点。
尤其是在强国遍布的东北亚地区,如中国、俄罗斯、日本,朝鲜半岛恰巧又位于三者中间位置,这无疑会进一步加剧朝鲜半岛的复杂局势。
而对于不甘寂寞的美国人来说,这样一个绝佳的战略位置自然不会放过,特别是美国与中俄处于对立的情况下。
如果能够控制朝鲜半岛,无异于在中俄家门口插上一根钉子,届时美国可以再第一时间掌握中俄动向,一旦出现危机事态,驻扎在朝鲜半岛的美国军队也可以闻风而动。
至于朝鲜方面,对于当年曾经侵略过自己的美国自然不会有好感。
于是从朝鲜战争结束之后,双方几乎一直处于对立状态。
不过在国际社会屡屡与美国唱反调的朝鲜,却并未经受诸如伊拉克、南斯拉夫那样的打击,这究竟是为何?
其实,美国人并不是不想武力解决朝鲜问题,而是办不到。
早在美苏争霸初期,美国人就意识到了该地区的重要战略价值,朝鲜战争的背后就有这一因素的推动。
不过联合国军在朝鲜半岛遭遇了中国军队,美国人的野心没有得逞。
朝鲜战争的失败起码让美国意识到了两件事:一是中国不会放任美国侵略朝鲜;二是中国解放军不是吃素的,他们可以打破美军的不败神话。
朝鲜半岛复杂的地缘局势,为朝鲜发展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保护了朝鲜的安全。
正因为这里位置重要,所以中国和俄罗斯才不会由着美国乱来。
况且,中俄朝三方在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当下更是存在密切的经济、政治往来,相较于“外来户”美国,三国在东北亚地区秩序与和平问题上是利益共同体的关系。
所以,美国人不敢轻易对朝鲜动武,否则面临的很有可能是中俄朝三方的统一战线。
再者,美国现如今的世界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
为了维系所谓的世界霸权,美国政府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投资和部署太过庞大,中东不安定的局势、欧洲时不时的混乱、中国崛起对其造成的冲击,这些都需要美国出钱出力想办法去应对,而代价就是其国内愈发尖锐的社会矛盾、日益降低的生活水平。
总体而言,美国的霸主地位正在被削弱,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美国人不能再像以往那样随心所欲侵略别国。
在搞掉米洛舍维奇和萨达姆时,南斯拉夫和伊拉克均处于国家不稳定的状态,战火弥漫、矛盾激化。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人可以趁火打劫。
于是在入侵南斯拉夫之时,美国人可以打着解放科索沃的口号;侵略伊拉克时,美国能把“发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当做借口。
国际社会对美国的真实意图十分清楚,但受制于美国强大的国力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朝鲜与南斯拉夫、伊拉克却有着极大的不同,其国内环境一直很安定。
这里没有塔利班、没有猖獗的恐怖主义活动,朝鲜政局相对稳定、社会矛盾还算融洽,美国人找不到发兵朝鲜的理由。
反之,一旦美国人再次采取蛮横姿态,悍然发动对朝鲜的战争,届时不光中俄不会坐视不管,国际社会、乃至美国本土国民也会有所不满。
而朝鲜则可以借此发展心心念念的核武器,进而反过来对美国形成威胁。
综上而言,美国对朝鲜是既不敢打、也不能打,能做的也只有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措施进行渗透、影响。
实在无法掌控朝鲜的情况下,美国人还有韩国这条后路可以走。
但无论是哪种情况,都好过直接对朝鲜动武。
结语
无论是南斯拉夫还是伊拉克,又或者是现如今的朝鲜,从利益关系上来看他们都是美国的敌人。
但朝鲜与前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更加特殊的地缘环境,背靠中俄两座大山,这是朝鲜的底气和幸运,也是美国的无奈和遗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