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文末“投小圈” 加入行业交流群
文章来源:建筑时报
两会之声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在国内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已有近二十年的实践。客观而言,PPP有力助推了地方基础建设和城镇化进程。但与此同时,PPP模式的相关问题和风险也日益突显。为此,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国际工程管理学院院长张水波在两会期间提出了化解PPP存量风险的相关建议。
张水波介绍,根据高校、业界与咨询机构的调研,综合我国相关部门PPP信息平台与中国政府采购网两个数据来源,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全国共签约PPP项目接近1400个,投资额超18万亿元。其中,通过互联网公开资料逐个项目检索,已确定开工的项目为4551个,投资额为7.4万亿元;另外主动或被动提前终止的项目达到2789个,投资额达到了2.16万亿元。由此推算已落地的 PPP 项目数量约6900个,投资额约7~7.8万亿元。由于部分项目没有公开实施过程的信息,实际已开工和提前终止的比例可能比上述数字更高。
自2023年以来,PPP连续遭遇监管政策调整和后疫情时期政府履约能力下降的双重冲击,产生大量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同纠纷,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无力支付PPP合同应付款或以各种理由实质性拖欠,且数额和风险越积越大。相关企业和金融机构承压渐重,其产业链上下游的其他相关企业大多处于现金流短缺,应收账款高企或债务违约的困境之中。财政部原先的PPP项目管理库2023年3 月取消后,存量PPP项目也不在PPP新机制项目库中。
张水波表示,就目前情形,无论从违约规模还是牵涉的企业、就业岗位数量而言,这类PPP资产风险若长时间暴露得不到解决,需警惕风险进一步外溢到企业投资端、金融信贷资产及相关上市公司。
2024年中央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意在化解风险,重塑预期,重振信心,并起到积极的作用。为防止在基础设施PPP领域出现新的重大风险蔓延,张水波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由财政部牵头,会同金融监管总局、人民银行建立存量PPP项目“白名单”制度,将清查甄别、修约谈判完毕,符合继续实施条件的PPP项目纳入“白名单”,金融机构对白名单里的PPP项目按照各自的信贷评审标准评估放贷,提供建设竣工所需资金支持。对于不适合继续实施的存量PPP项目,协商谈判终止项目,补偿社会资本后收回转为政府/国企实施和运维。
二是结合存量PPP项目分省区清查结果,在2025-2026年地方政府债新增额度中安排一定量的特殊再融资债券,筹集资金定向解决地方政府的存量PPP项目支付欠款及终止回购等所需资金,地方政府承担前述特殊再融资债的还本付息。
三是特殊再融资债券资金专款专用,化债实施情况纳入财政部派驻各地监管局监督范围,定期向全国人大汇报。地方政府不能再发生PPP模式下的隐性债务和合同支付违约。
(记者 何梦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