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火烧魏军30万面无惧色,为何火烧藤甲兵时却说“必损阳寿”?

一个是杀人,另一个是灭门,自然罪过不一样。

“火烧藤甲兵”,是小说《三国演义》中一个非常经典的情节,出自第九十回“驱巨兽六破蛮兵,烧藤甲七擒孟获”。

具体内容,是说孟获为了击败诸葛亮,请来了乌戈国国主兀突骨,并带领三万藤甲兵前来助阵,仗着有“藤甲”这个古代战场黑科技,意图一举击败蜀军。

结果,自信满满的兀突骨带着三万藤甲兵,被诸葛亮设计引入盘蛇谷,在这里,无往不利的藤甲兵遭遇了灭顶之灾,三万将士连同国主兀突骨,尽皆被烧死在盘蛇谷中。

事后,诸葛亮看到满坑满谷,且被烧得面目全非的藤甲兵尸首,垂泪说道““吾虽有功,必损寿矣!”

那么,曾经火烧30万魏军面无惧色的诸葛孔明,为何会烧藤甲兵时说出这样的话呢?简而言之,就是孔明知道自己这次罪过太大。

诸葛亮打仗有个特点,就是特别擅长用火攻。

在整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前后共用了五次火攻,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正是这五次火攻,奠定了蜀汉的基业。

第一次火攻,是火烧博望坡,这次战役在史书上也有记载,被称之为博望坡之战,而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则被描写成诸葛亮初出茅庐的第一战。

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终于答应出山,而当时的天下局势,对于刘备来说却是十分不利。

不利的主要原因,来自于曹操,曹操在当时,已经将河北的袁绍平定,因此,能够抽出兵力来收拾新野的刘备。

之所以曹操要拿刘备先开刀,是因为刘备是”衣带诏“的参与者,并且,当时的刘备尚且十分弱小,因此,本着柿子要先挑软的捏这个原则,曹操下令,由夏侯惇为主帅,领军十万直奔新野而来。

除了主帅夏侯惇之外,随军的还有于禁、李典等副将,阵容十分强大。

面对来势汹汹的曹魏大军,坦白来说,刘备在当时是慌得一匹,不得已之下,只能向三顾茅庐而请来的诸葛亮求助。

而诸葛亮呢?当时的日子并不好过,为什么呢?毕竟他是刚刚入伙的,不管是论资历还是论年龄,都没有跟随刘备已久的关羽、张飞深,所以,颇有些被二人轻视。

对于刘备的求助,诸葛亮确实有退敌之策,但问题是,关羽、张飞二人相当的不配合。

最终,还是诸葛亮借助刘备的令剑,半强压式的让关、张二人听从指令,按照他制定好的计划带兵分头行动。

那么,诸葛亮的具体办法是什么呢?很简单,就是诱敌深入,以火烧之。

具体的安排,是让关、张二人各带一千兵马,埋伏在豫山、安林之中,一旦夏侯惇从此经过,便以伏兵与火对其展开进攻。

同时,为了让夏侯惇必须走这里,诸葛亮又安排赵云带上一些老弱残兵,充作先锋与夏侯惇交战,要求是且战且退,将其引入埋伏之地。

另外,诸葛亮又安排遣关平、周仓等人,潜入曹魏军后方,目的是焚烧物资,给曹魏方面造成恐慌。

经过这一系列安排,夏侯惇果然如诸葛亮所设计的那样进入埋伏圈,并陷入火海,造成了极大的伤亡,最终,夏侯惇被关羽、张飞二人杀的丢盔弃甲,狼狈而逃。

此战之后,诸葛亮的地位大大提升,而关羽张飞二人,也开始打心里佩服这个军师。

火烧博望坡之后,夏侯惇狼狈逃回许昌,向曹操汇报了此次战败的经过,而曹操由于不甘心失败,就再次调遣大军五十万,这次的目标,是要踏平江南。

期间,荆州的刘表因为病重,就想着把荆州托付给刘备,但刘备执意不肯接受,最终只是答应辅佐刘表的儿子管理荆州。

不曾想,就在刘表死后不久,荆州内部发生变化,刘表的妻妾之一蔡夫人,联合蔡瑁等人,把她的亲生儿子刘琮立为荆州之主,并且,在曹军压境之际,蔡夫人还意图谴派人向曹军投降。

蔡夫人想投降的这个消息,最终被刘备得知,此时曹军也越来越近,无奈之下,刘备只得放弃新野,转向樊城避祸。

而诸葛亮就是利用这个时机,再次上演了一番火攻之计。

当时新野的军民在刘备的带领下,已经全部迁走,留给曹军的是一座空城,而在这座空城里,诸葛亮埋下了大量的火药和机关,就等着曹军前来。

曹军这边,负责攻打新野的是大将曹仁,来到新野后,看到眼前是一座空城,曹仁还以为刘备被吓破了胆逃走了,因此,就大模大样的带着部下进入城中。

因为是夜间进城,因此曹军并未勘探仔细,结果,不出意料地触发了诸葛亮留下的机关,最终大火连天,将曹仁以及其部下士卒烧的鬼哭狼嚎。

正当曹军陷入混乱之际,赵云又带兵杀到,这下几乎要了曹仁的命,连跑带颠,带着手下逃到了白河边。

而诸葛亮怎么会让曹仁如此轻易的逃走?就在曹仁带着兵士到达白河边,并暂作喘息时,埋伏在不远处山上的关羽一声令下,打开了已经围堵多时的河水,瞬间河水奔流而下,将曹军冲的是人仰马翻,被淹死的不计其数。

这便是诸葛亮第二次用火攻的火烧新野,而第三次,就是火烧魏军30万的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发生在火烧新野之后,前后两位大将的失败,促使曹操亲自南下,以便彻底平定江南。

到达荆州后,曹操接受了荆州刘琮的投诚,而此时的刘备因为曹操大军的到来,不得不再次放弃樊城,继续往南迁徙。

刘备的目标,是不远处的江陵,因为那里有物资,而曹操对此也十分清楚,为了不让刘备得到物资,连夜率军追赶,终于在当阳县追上了刘备。

著名的”张飞喝断当阳桥“典故,就发生在这里,凭借张飞的勇武,刘备最终才得以脱身。

但脱身归脱身,被曹操追得无处躲藏的刘备,只得在诸葛亮的建议下,向江东的孙权发出了求援的信号。

而孙权这边,经过诸葛亮的一番游说后,也知道了唇亡齿寒的厉害,同时,在鲁肃的强烈建议下,孙刘联盟就此达成,双方合兵开始反击曹操。

由于曹操所率大军多为北方人,不太习惯坐船,因此,曹操就下令将带来的大船首尾用铁链相连,而正是因为曹操的这个举动,让诸葛亮找到了对付他的办法,最终借助东风,用火船将曹军大船引燃,火借风势,不仅曹军船只被烧起来,就连岸上的营寨也被烧个精光。

而曹军在此战中,损失更是惨重,吃了大亏的曹操,不得不黯然返回北方。

当然,小说与史料还是有区别的,赤壁之战在历史上真实发生过,但火攻的方法,最早是东吴大将黄盖提出来的,而在小说里,则变成了诸葛亮一手策划的,所以,火烧魏军30万士卒,也就归于诸葛亮所为。

第四次火攻,则是本文所讲的火烧藤甲兵。

火烧藤甲兵期间的具体经过,前文已做过大略介绍在此不做赘述,不过,需要说一下这个被诸葛亮所烧的藤甲兵,到底是些什么人。

前文讲过,这些藤甲兵来自于乌戈国,按照《三国演义》里的说法,这个所谓的乌戈国人,均生的是”矮者九尺,面目丑恶“,包括他们的国主兀突骨,身高也不过丈二。

除了身材低小,长得丑陋之外,乌戈国人平素还”不食五谷,以生蛇恶兽为饭“,单看他们的饮食习惯,基本上与未开化之人差不多。

不过,虽说这些乌戈国人看起来像是未开化,但他们打起仗来,却凶得很。

其实想想也是,按照小说的描述,乌戈国地处偏远,比孟获所在的部落还要偏远,而在这种生存环境低劣的地方,要想活下去,那就只能是强悍起来,不然早就被猛兽给吃掉了。

除了身体素质强悍,乌戈国国主兀突骨手底下还有一支特殊队伍,那就是藤甲兵。

藤甲兵的特殊之处,并不是他们有多勇猛,而是他们身上穿的盔甲,根据小说记载,他们所穿的盔甲,是采用当地一种特别的灌木藤条,经过秘制的油浸泡制成,而这种藤甲的最大特点,就是遇水不沉,并且刀枪不入。

正是凭借这种特殊的铠甲,藤甲兵才在第一次与蜀军对阵时,着实吓了魏延一跳,据魏延向诸葛亮汇报时描述,弓箭射在藤甲兵身上“皆不能透”,而刀剑砍在他们身上,则是“亦不能入”。

而在听完魏延汇报后,诸葛亮又找来了当地的土人,对藤甲兵的详细情况再次做了一个了解,最终根据藤甲兵的特点,制定出了“以火攻之”的策略。

之所以这三万藤甲兵会被彻底烧死在盘蛇谷,除了诸葛亮的计谋周详之外,藤甲兵的所穿的藤甲,也是“罪魁祸首”之一。

前文提到,藤甲是灌木上的藤条制成,而木本身就怕火,另外,制作藤甲时,为了加强其韧度和硬度,又用了秘制的油浸泡。

木和油,两者均是易燃物,所以,大火之下,才会被烧得那么彻底。

回到问题本身,为什么诸葛亮在火烧藤甲兵之后,会如此惆怅地说出”必损阳寿“的话呢?因为藤甲兵虽说只有三万,但烧死他们与烧魏军的三十万,区别实在太大了。

先说烧魏军,之所以诸葛亮会策划火烧赤壁,其根本因素是在于自保。

当时的情况是,曹操追得紧,刘备无处可去,如果不联合江东的孙权,那么刘备恐怕就会被曹操消灭掉,那样的话,就没有后来蜀汉的什么事儿了。

所以,联合孙权是势在必行,而在联合后,面对曹操的几十万大军,如何战胜他们也是一个问题。

正面硬拼兵力的话,别说刘备不是对手,就是加上东吴,也未必能刚过曹操,况且,孙权也不舍得与曹操玩命儿。

所以,必须用计策,只有用计,方才有战胜曹操的可能。

而不管是什么计策,最终的目标就是击败曹操,让其退去,这样刘备才有喘息之机,因此,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采用什么手段就稍微不太重要了。

毕竟是为了生存,在这种前提下,就是用比火烧赤壁还残酷的手段也不为过。

要知道,战争就没有不死人的,不是你死就是他亡,而刘备和诸葛亮所面临的情况,则是如果不烧魏军,那么自己就会败亡。

这样一来,无论如何都要烧,并且是必须烧。

另外,曹操的身份也是原因之一,众所周知,曹操历来都有”汉贼“的称号,当时普天之下,不少人都认为是曹操篡夺了大汉的江山。

既然是”贼“,那么就属于是”人人得而诛之“,所以,火烧魏军就等同于削弱曹操,是替天行道,是为了天下黎民苍生。

基于上述两点,诸葛亮在火烧魏军时,基本上没有什么心理负担,更没有什么道义上的不安,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蜀汉的将来,也是相当值得的。

但火烧藤甲兵就不一样了,究其根本,这是一场原本可以避免的战役。

《三国演义》里,已经对火烧藤甲兵的始末缘由做过介绍,其最终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收服孟获,是为了彻底平定那些西南部族。

如果仅仅是单纯的平定,那诸葛亮早就完成任务,孟获也被擒拿了,但诸葛亮却为了让孟获心服口服,一次次抓,又一次次放。

按照诸葛亮的想法,如果直接杀了孟获,那么可能过几年西南部族还会换一个首领反,倒不如放走孟获,让他一次次抽掉西南部族中的有生力量来对阵,这样一来,诸葛亮就可以利用一次次击败孟获,从而消耗掉西南部族的绝大多数力量。

并且,还能彻底打服孟获,以震慑西南部族,只有这样,西南才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造反的实力和念头。

也正是由于诸葛亮的这个计划,才使得孟获一次次抽掉兵力,最终引来了藤甲兵。

换句话说,如果诸葛亮第一次就杀掉孟获,那么就没有后来这么多事儿,因此,藤甲兵也就有极大可能不会参与到这场本不应该参与进来的战争里。

不参与就不会被烧死,所以说,藤甲兵属于是枉死,而造成这一切的,正是诸葛亮。

正是诸葛亮在事后意识到了这一点,他知道是由于自己的决策,才让三万藤甲兵被活活烧死,而这,可是一种极大的罪过,因此他才会说出”必损阳寿“的话。

除了上述战争策划以及决策层面的因素之外,还有一点就是诸葛亮本身的原因。

火烧藤甲兵之后,诸葛亮亲自来到的现场,视察了”战果“,当时映入他眼中的景象,可以说是要多惨有多惨。

”将兀突骨并三万藤甲军,烧得互相拥抱,死于盘蛇谷中。孔明在山上往下看时,只见蛮兵被火烧的伸拳舒腿,大半被铁炮打得头脸粉碎。“---《三国演义》

如炼狱一般的惨象是谁造成的?前文也讲过是诸葛亮,如果他仅仅是乡火烧魏军时,做一个幕后策划者,没有身临前线的话,可能心理负担还没那么重,但亲眼看到后,则是另一回事了。

这就好比美国训练的无人机操作员,这些操作员不少都是刚出校门的大学生,他们被训练之后,所做的工作,就是在控制室里,操纵无人机,对屏幕上的目标进行逐个消灭。

但这些屏幕上一个个被他们消灭的亮点,实际上都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

无人机操作员对此也十分清楚,但他们没有丝毫那种杀人的”不适感“,反而在他们眼里,这就像在玩射击游戏,甚至还有玩了还想继续玩的心理。

为什么这些人明明是在杀人,却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呢?很简单,理论上他们没有”亲自动手“。

但如果是他们近距离杀人的话,情况又不一样了,他们甚至可能会留下一生的阴影,像越战时,不少美军士兵在战后患上的”战场应激症“,就是这个道理。

同样的道理,再说回诸葛孔明,正是因为他在火烧魏军时,充当的是谋划的角色,并没有亲眼看到三十万魏军被烧之后的样子,所以他才会”面无惧色“。

但火烧藤甲兵,他可是亲眼看到了惨状,想到这几万士兵均是死在自己手里,并且还死得这么惨,因此他才会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伤天害理,从而引发了自责愧疚之情,才说出了”必损阳寿:的话。

并且,这一把火,是将乌戈国烧的彻底灭了族,这罪过着实太大了。

“蛮兵如此顽皮,非火攻安能取胜?使乌戈国之人不留种者,是吾之大罪也!”---诸葛亮

所以,正如文章开头所言,火烧魏军属于杀人,而火烧藤甲兵,则是灭门,两者对比,孰重孰轻自然相当明显,孔明有愧也是源自于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0)
大家都在看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并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