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西安市长安区斗门街道中丰店村的老人张振华在2004年遇上了一件伤心事。
要说,这样的伤心事也真够憋屈、窝心,谁摊上谁都会伤心欲绝。
事情得从张大爷的祖上说起。
张大爷家的祖上可不同寻常,他的上十二代祖宗是清初江南宁国府总兵张鹏程。
张鹏程参加过康熙朝平定的“三藩之乱”,还参加过福建提督施琅指挥的收台渡海大战,战功卓著,显赫一时。
且在张鹏程之后,张家连续七代子孙担任朝廷要职,世受国恩,屡得皇帝赏赐。
张大爷说,家里珍藏的家谱上有记:从康熙朝到光绪朝,张家共收到皇帝颁发圣旨15道,御笔亲赐金匾三副,上面的内容都是皇帝对张氏一门加官进爵或表彰功劳的。
不用说,这些圣旨及金匾承载着张氏家族的无限荣光,值得张家人永远的珍藏、怀念。
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大清王朝垮台。张氏家族从此结束了官宦生涯,返乡隐居,以耕种为生。那些圣旨和金匾也就成了张家的传家宝,张家上上下下视若性命,严加保管。
十多年后的1926年,西安城内军阀横行,烽烟四起,混乱中,有军阀闯入张家,搜刮劫掠走了其中的四道圣旨。
张振华的祖父张德鑫在地里干农活,远远看见婆姨哭着喊着跑到田头传达了这一噩耗,怒急攻心,丢掉锄头,回家取出青龙宝剑,要跟军阀拼命,一路足不沾地追出村口,追到河边,但只见河水滔滔东流,军阀早已去没了踪影。
经历此劫,张家加紧了对宝贝防护的安全意识,神经紧
崩,丝毫不敢大意。
甚至,在破四旧运动中,为了掩人耳目,不惜放火焚烧自家大院,对外宣传,家里的所有文物以及贵重衣物全都葬身了火海。
也正是放了这一个大狠招,家里预先悄悄转移出来的十一道圣旨、以及皇帝御赐牌匾等最珍贵的宝贝躲过了那场灾难,幸运地保存了下来。
转眼间又过去了三十多年。
也是合该多事,到了1998年,年近七旬的张大爷某次酒后失言,把家里珍藏有十一道圣旨、皇帝御赐牌匾等事
抖搂了出来。结果,《西安晚报》飞快地刊登了这一消息。这一消息后来还成为了该年度新华社的十大新闻之一。
保守了百年的秘密一夜之间传遍全国,
则各地的记者、文物商人纷纷涌向张家。
张大爷这才紧张起来了。
俗话说,财不可露白。张家家里这些藏品价值何止千万元呢?闹出了这么大的动静,张家男女老少全部都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
没办法,为了家传宝贝的安全,张大爷只好让家里的男丁每天夜里轮换值班,看守宝贝。
当然,张家人要吃、要穿、要生活,就要上班、劳作、讨生计。每天轮换人员看守宝贝,肯定不是长久之计。
在张家人被搞得神经兮兮之后的一个多星期,家里来了一队不速之客,为首的几个穿着警察制服。
张大爷脑袋“咯噔”了一下,想起了三十多年前那一场大火,心里哀哀地叫了一下,觉得自己一直担心的事情要发生了。
其实,老汉想多了。
相关法律规定,公民是可以
通过依法继承收藏文物的。
也就是说,他家里的祖传宝贝是受法律保护的。
家里来的这些人,主要是省文物局
的。
省文物局领导认为,这么重要的宝贝,张家人要保护它们,一定累得够呛,所以决定替他们无偿代管。
可是,张大爷不理解,张家全家人也都不理解,他们认为,交文物局手里了,宝贝可不就成了文物局的了吗?坚决不肯上交。
没办法,文物局的人只好苦口婆心地给老张家进行耐心
的解释、做工作。
最终,张家人的思想转过了弯来,同意把宝贝放进了西安市文物局保存。
按理说,宝贝放进了文物局,张大爷一家就应该放心落肚了。
可是不行啊。
皇家御赐的东西,尤其是圣旨,全国绝大部分人只听说过,没看见过,都想饱一饱眼福。
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全国各地有关单位纷纷向西安市文物局发出举办圣旨展览的邀请。
西安市文物局当然乐意面向大众普及历史文化、文物知识,在征得张大爷同意后,护送圣旨出展。
每当这时,张大爷总是揪心着圣旨的安全,坚持要带上本家人一同前往,要求展厅各处配备上各种监控和保安措施,守卫在旁,如临大敌,不敢稍有懈怠。
可是,即便是如此的精心防范、紧张戒备,不幸还是发生了。
2004年2月5日,圣旨在江苏淮安展出。
当天下午,张大爷守卫在十一道圣旨旁边,中途上一趟卫生间,回来后,其中的两道已不翼而飞!
天啊!是谁?是谁?是谁?!是谁在如此严密的防守下盗走了圣旨?!
张大爷感到天旋地转,哀哀地叫了一声,瘫倒在地。
虽说警方很快介入调查,但此事至今仍然没有结果。
现在老张家依然以耕种为生,日子过得
紧巴巴。张大爷的老伴前些年得了偏瘫,也舍不得买好药。剩下的九道圣旨仍不断在全国各地巡回展出,张大爷从中也会得到一些费用,但是对这些钱,他一分也不舍得花,只想着以后自己可以建一个圣旨博物馆,好给自己家的这九道圣旨建一个安身立命之所。
当然,张大爷目前最急切的心愿就是快查找到那两道遗失的圣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