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伤孩子大脑发育的4个毒习惯,很多父母后悔太晚看到

作者| 主创团 桃子妈

本文首发小十点

前段时间,和闺蜜小聚。

闺蜜和我抱怨,说最近和儿子的关系剑拔弩张。

儿子今年高三,高考只剩三个月,她每天精心准备水果、饮料,送到儿子房间,还不断鼓励他再坚持坚持。

可儿子不仅不领情,还冲她大喊:“别总来烦我!”

更让她揪心的是,儿子还沉迷打游戏。有一天凌晨3点,她起夜时,发现儿子房间里键盘敲击声“噼里啪啦”响个不停。

闺蜜苦口婆心地劝儿子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可儿子却一脸不在乎地说:“少管!”

说完,还“砰”地一声把房门关上,把她晾在门外,干着急没办法。

听着闺蜜的控诉,我心有戚戚,想起《影响大脑的7个坏习惯》中一段话:

“大脑有自己的先天本能和后天运作习惯,也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大多数人总会忽略这点,只是一厢情愿地去开发大脑,却对影响大脑的坏习惯视而不见。”

闺蜜的儿子并不是一夜之间变成“叛逆少年”,问题的根源其实在过去的三年已经埋下。

那时,闺蜜一心只想提高孩子的成绩,却忽视了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坏习惯。

这些小问题积少成多,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

最终在高三这个关键时期集中爆发。

如果你的孩子也有以下这4种毒习惯,一定要尽快戒掉。

手机上瘾

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的2024年度词汇中有一个词“脑腐”(Brain Rot)。

意思是说,过度接触网络和碎片化资讯,精神和智商逐渐退化,认知和思维能力会变得迟钝,犹如腐败一般。

当时看到这个词,第一瞬间想到了现在的孩子。

家庭教育师@北冰洋讲过一个10岁男孩的案例。

一开始,父母为了奖励儿子考进前5,给孩子买了一部手机。

开始几天,男孩表现还算正常,父母就没再限制儿子玩手机,但不到两周,孩子就染上了“手机瘾”。

每天饭不吃,学不上,就窝在屋里打游戏和刷短视频。

父母气坏了,把儿子狠狠揍了一顿,手机也没收。

本来期待孩子会变好,没想到孩子偷偷拿走手机和家里的几千块钱,直接离家出走。

被找到后,孩子疯了一样挣扎,气得孩子爸直接扇了他两巴掌。

那次家庭争端后,孩子彻底摆烂,不出门,也不交友,每天就躺在床上,盯着天花板发呆。

男孩爸爸懊悔不已地说:

“因为一部手机,直接断送了孩子的整个人生。

如果再来一次,一定不再给孩子手机!”

作为父母,有一段时间,我也在是否给手机这件事上捉摸不定。

不给吧,时代在进步,AI发展如火如荼,孩子难免有用到手机的时刻;

放手玩吧,怕孩子上瘾,耽误学习,影响视力……

直到我查阅书籍时,看到两位加拿大科学家詹姆斯·奥尔兹和彼得·米尔纳的“小白鼠实验”:

实验中,他们把小白鼠脑部负责产生多巴胺的区域植入了一对电极。

又在小白鼠的笼子里放置了一根杠杆,只要小白鼠碰到杠杆,就会刺激脑中的电极产生多巴胺。

科学家发现,即使小白鼠撞击电杆会产生疼痛,但它仍然每天要撞7000多次。

科学家研究发现:“这是因为小白鼠的大脑记住了这种带来愉悦感的行为,并且渴望更多。”

孩子在使用手机时也是如此——通过玩游戏或刷短视频得到快乐并刺激了多巴胺的分泌,从而对电子产品产生依赖,直至“成瘾”。

心理学家Bowen Tan曾说:

“因长期沉溺于短暂的渴望及幻想,一旦放下电子产品,就会感到巨大的空虚和内疚感。”

手机中的碎片信息、短视频,会给孩子带来短暂多巴胺安慰。

父母如果不加以制止,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对电子产品欲罢不能。

毁掉一个孩子,有时候只需要一部手机。

所以,在手机问题上,我一直坚持:既要堵也要疏。

12岁前,限制孩子玩手机的时间和软件,在父母的监督下正确使用;

12岁后,言行中引导孩子养成其他兴趣爱好,帮他们找到“多巴胺”的替代,比如运动、书籍等。

习惯熬夜

做老师多年,我发现身边孩子都有一个现象:

习惯熬夜,且父母不以为意。

甚至还有些父母认为,熬夜做题的好处胜过多睡半小时。

但一项发表于《自然》子刊的研究表明:

睡眠不足会导致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和执行功能也会逐渐衰退。

在知乎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男孩在网上寻求帮助:

“为什么我每天拼命学习,却总是考不好,甚至成绩越来越差?”

高赞问:“你是怎么学习的?”

男孩回答:“每天早上5点起床,学习一整天,10点晚自习后还要再回家学3小时。实在很困,就给自己喝咖啡。”

高赞说:“或许你早点睡,让大脑得到充分休息,学习效率提上去了,成绩也提上去了。”

高赞回答还形象地举了个例子:

“人如果缺乏睡眠,就好比手机低电量,没有及时充电,系统变得卡顿,甚至宕机。”

深以为然。

我发现很多班上成绩倒数的学生,没有几个按时睡觉。

要么是熬夜学习,要么是熬夜打游戏追剧,要么是把熬夜当习惯。

一上课,他们就开始眼神放空,注意力涣散,仿佛灵魂飘在大脑上空。

所以,父母一定要督促孩子养成好的睡眠习惯:

第一、早睡早起,11点之前上床入睡;

第二、睡前不看手机,不剧烈运动,可以适当看一些帮助睡眠的小故事;

当孩子睡眠充足了,思维就活跃了,他们才更有能量去学习和创造。

从不运动

运动究竟有多好?

曾经有人感慨:

“运动能改变大脑结构,从而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效率。”

这个人就是《运动改造大脑》一书的作者约翰.瑞迪。

他在书中分享过一个真实案例:

美国一所学校把早上第一节文化课改成体育课,让学生们去操场跑步或者运动。

起初,所有人都质疑这种做法,但半学期后,学校做了一项测试,他们发现:

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提高了17%;

不仅如此,以往在课堂上开小差、调皮捣蛋的孩子,在运动后上课的专注度明显提高,一部分孩子还能安静听讲。

同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也做过一项实验。

科学家让一群孩子每天坚持跑步30分钟,持续99个月,结果发现:

这群孩子的记忆力提升了12%,数学和阅读能力平均提高11%。

但现实里,很多孩子其实是不运动的。

前两天,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的一份最新研究,里面提到:

“直到 2050 年,中国 25 岁及以上成年超重和肥胖患者将增至 6.27 亿,肥胖儿童和青少年总数也将来到 3520 万。”

越来越多的孩子,因为缺乏运动提前进入“老年生活”:

身体变差,血管疾病、糖尿病逐渐低龄化。

正如北大前校长王恩哥曾说的一句话:

“人这一生需要结‘两个朋友’,一个是图书馆,另一个是运动场。”

如果孩子经常阅读,是最好的“健脑”;

如果孩子经常运动,不仅强身健体,更重要的是孩子能在运动中学会坚持,心身都能得到成长。

所以,建议父母做好下面三件事:

第一,每周坚持5天,每天运动45至60分钟,培养孩子运动的习惯;

第二,尝试不同的运动,比如跑步、游泳、打篮球、跳舞、拳击等等,只要孩子习惯,条件允许,都可以让孩子试试。

当孩子开始运动,并坚持下来,就会发现:

不仅能拥有健康的体魄,还会在面对难题时,迎难而上,立于不败之地。

情绪失控

看过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天,一只蜜蜂采完蜜后,准备返回蜂巢。

突然,它看到路边有一块大石头,蜜蜂不小心撞了一下。

它愤怒地转过身冲向石头,用尽全力去蜇它。

结果石头毫无反应,蜜蜂的刺却因为用力过猛而折断了。

蜜蜂更加愤怒了,它围着石头飞来飞去,大声嗡嗡叫着。

最后,它因为体力不支,落在了地上,再也飞不起来。

它躺在那里,看着那块毫无反应的石头,终于明白过来:

杀死它的并不是石头,而是自己失控的情绪。

生活中,因为情绪问题害人害己的孩子并不少见:

2004年,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因与室友发生矛盾,情绪失控,最终连杀4名同学;

2019年,一位叫乐乐的孩子和老师大吵了一架,随后从学校4楼跳下,被医生宣告脑死亡;

2020年,一名19岁杨同学因病休学在家,在与父亲交流过程中,他突然情绪失控,从厨房拿菜刀冲出家门,将一名2岁女童砍死。

听过一句话: 有什么样的情绪,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情绪问题看似是小事,但父母不教,孩子永远都不会懂。

所以,从小就要教会孩子控制情绪、管理情绪、疏导情绪:

当孩子情绪激动时,教他停下来深呼吸。

比如,吸气时数到4,呼气时数到6,重复几次,让心情平静下来;

当孩子因为某件事情生气或难过时,引导他去做其他事情。

比如画画、玩游戏或者听音乐,转移注意力;

当孩子面对负面情绪时,让孩子选择合适的宣泄方式

比如大声喊叫、跑步或在纸上涂鸦。

只有当孩子真正情绪稳定时,他才能有更多精力和时间去思考人生,走好当下每一步。

富兰克林说:一个坏苹果,足以弄坏一筐苹果。

同样,一个人的坏习惯,也足以摧毁孩子的未来。

从今天起,请记得帮助孩子戒掉坏习惯。

早睡早起,热爱运动;

断掉无用的电子设备,种下一颗好情绪的种子,相信孩子会越来越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0)
大家都在看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抢首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