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两会上,有一个关键词引发了广泛讨论,那就是“健康”这个话题。为了响应这个号召,国家推出了多项措施,积极推动“减肥减脂”计划,甚至制定了“强制下班”的政策,旨在关爱人民的身体健康。这些惠及百姓的政策几乎涵盖了各行各业,但有一个职业却似乎被忽视了,那就是“演员”。
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像马佳冶这样的演员并不罕见,她虽然名不见经传,但却非常努力。如果没有资源支持,且自身条件平平,毕业后的她几乎与许多演员一样,都会涌向各大影视基地,只为能在导演面前“露个脸”,希望有朝一日能够被赏识。
2019年,周星驰在电影《新喜剧之王》中曾真实展现过一些小演员的生存现状。然而,周星驰的呈现其实仍然过于保守,现实远比电影中的情节更加残酷。周星驰自己也正是从“跑龙套”的日子一步步爬升上来的。在这过程中,能在镜头前露面是唯一的甜头,其它的不过是苦与累。
与之相比,马佳冶的出道似乎要幸运些。至少在如今的社会,影视剧资源相较周星驰出道时要丰富得多,然而竞争也变得异常激烈。周星驰那个时代,尽管工作条件艰苦,但竞争远没有现在那么残酷。而如今没有资源的演员,唯有通过不断努力拼搏,才能获得机会。
马佳冶是一位普通家庭出身的女孩,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她从北电毕业后便在演艺圈崭露头角。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她几乎没有给自己任何假期,一直忙碌工作。正因如此,马佳冶在19岁时便成功出演了《梦次方》和《找个欧巴是爸爸》等作品,也因此获得了圈内导演们的认可。
她的努力也得到了母亲和继父的全力支持,他们认为年轻人拼搏是对的。然而,马佳冶的身体终究无法承受过度的劳累。在连续几天的熬夜后,24岁的她在一次沉睡中再也没有醒来。三个月后,她终于苏醒,但此时她的身体和健康状况已经与从前截然不同。
马佳冶恢复后,连自理能力也退化到了婴幼儿的水平,智力与成年人的差距也显而易见。如今,她需要全天候依赖他人的照顾。在家人的细心照料下,她渐渐恢复了一些简单的生活能力,但与健康时相比,差距依然很大。她所患上的是一种罕见的疾病,昏迷期间,大脑与脏器的退化导致了这次巨大的身体与智力变化。
演员这个职业的激烈竞争和近乎“变态”的工作强度是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事实上,演员的工作压力常常不逊色于某些高危职业或科研人员。但与此同时,演员所获得的荣誉和收入却常常远超其他行业,甚至成为许多人追逐的目标。
然而,所有的职业都应得到尊重,所有从业者都不容易。如果不懂得休息和照顾自己的身体,可能会像马佳冶一样,甚至出现更严重的情况。2019年,演员高以翔在工作期间突发意外去世,这一事件引发了娱乐圈对于演员健康的广泛关注,宋佳等人发起了呼吁,希望能引起社会对演员健康的重视。
不过,这也引发了外界对演员职业是否属于“高危职业”以及是否应给予“保护”的争议。如果演员的工作能够像其他职业一样实行朝九晚五的工作制度,并拥有相应的市场化薪酬,那么演员自然可以享受与其他普通职业相同的福利待遇。然而,现实却是,演员的收入早已远远超出了大多数职业的薪酬体系。换言之,演员所享有的地位和荣耀,已经使得他们的工作待遇超出了普通“牛马”职员的范畴。
当然,这并不是说演员不配拥有和他人一样的权益。演员作为“人”,他们的权利理应由自己掌控,而非由资本决定。演员的过度工作和疲劳,归根结底源自自身的欲望,他们不愿停下休息,而并非外界强迫他们。与上班族受限于公司不同,演员若自己感到疲倦,完全可以停下来休息,重新调整状态。
而对于那些已经成名的演员来说,他们的健康状况与经纪公司利益密切相关。如果演员提出休息,通常经纪公司也会配合。但无论如何,演员始终要记住,身体是自己的,自己最了解自己的状态。
尽管我们并不提倡“为艺术献身”的极端思想,但现实中,依然有许多演员愿意为艺术拼尽全力。成龙和刘德华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尽管他们年纪渐长,但依然在自己的电影中坚持亲自上阵,不愿使用替身。这种敬业精神,使得他们在娱乐圈深受影迷敬佩。
如今,仍然有许多演员保持着这样的初心,他们把演艺事业当作生命的一部分,视为自己最热爱的事业。我们才能看到如此多优秀的影视作品,但所有的努力和奉献,前提都是要以健康为基础。只有照顾好自己,才能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