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插混很难以做高端市场,增程也很难做低端市场呢?答案来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现象?
现在七八万的预算,已经能买到一辆插混车了;可同样的价格,却几乎见不到增程车的影子。
而在高端市场,情况又恰好相反——高端增程车不少见,但高端插混车却稀有得很。
这就让人好奇了:
为什么插混很难打入高端市场,而增程又很难走进低端市场呢?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问题。
提到这个话题,有人可能会认为,还不是插混车缺乏标杆。
但凡有像理想汽车那样的品牌,早就从 bba 身上割下一块肉了。
听上去好像挺有道理,毕竟理想靠着增程模式,不仅销量稳居前列。
还把不少传统豪华品牌的客户,拉了过来。
但问题是,插混车真的只是缺个标杆吗?其实没那么简单。
因为插混车,并不是没人做过高端化尝试。
像宝马、奔驰这些豪华品牌,早些年就推出过不少插混车型,价格动不动就四五十万,甚至更高。
可销量呢?基本都是昙花一现,甚至不少车型悄悄停产了。
反观增程车,却在高端市场越混越好。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是有个“门槛”卡住了插混车。
这个门槛是什么呢?——技术太复杂了,体验却又不是很突出。
说白了,插混车是个“左右逢源”的角色,既要考虑发动机直驱,也要考虑电池直驱。
甚至某种程度上,还要相互协同的时刻,技术的复杂性真的很高。
这样的复杂性,虽然带来了油耗的降低,但体验却不上不下的。
但增程车就不同了。
它的本质还是纯电车,只是多了个“增程器”用来发电。
这样一来,技术的复杂度降低了,纯电续航也提升了,体验也会好很多。
更重要的是,这种以电为主的方案,更容易实现很多“智能化”和“科技化”的配置。
说到底,就是电量充足,可以“岔开了用”。
考虑到这电,舒适性的体验也能大大提升——自然而然的,就开始慢慢蚕食高端市场了。
就拿理想汽车来说,30万的价格,冰箱彩电大沙发拉满,电量管够:
舒适性配置,早已经超过了奔驰 S 级了;
再加上空间宽敞,驾驶体验也不差,怎么可能卖不好呢?
所以,插混车高端化不顺,根本原因不是缺标杆,而是模式本身不够讨好。
而增程车为什么打不进低端市场,原因就更直接了。我们接着往下聊。
提到这个问题,其实原因也不复杂,就两个字:成本。
说白了,增程车虽然技术复杂度不高,但架不住成本高。
要保证不错的纯电续航,电池容量就不能小,增程器也得有,电机、电控这些也一个不能少。
这么一整下来,成本基本是插混车的1.2倍,甚至更高。
这可不是乱说,打开app 搜索下,就会发现:
根本没有10万以内的增程车,基本都在10万以上!
因为人家的纯电续航,怎么样都得150公里起步——就这个门槛,注定便宜不起来。
所以,七八万的预算,你就别想买增程车了。
车企也不傻,亏本生意肯定没人做。
再有就是,低端市场的消费逻辑不一样。
对大多数买七八万车的消费者来说,能开、能跑、省油就够了,花里胡哨的功能反而是累赘。
增程车的“长续航”和“智能化”,在这种价位上反而有点像“用牛刀杀鸡”。
而插混车恰好能打到这个点上:电池小,能上绿牌,省点油钱,算起来也划算。
所以你会发现,七八万的插混车销量挺不错,特别是一些国产品牌,简直是“卷王”本卷。
关键是增程车的亏电油耗还很高——这一点,低端市场的用户,肯定是无法接受的。
因为他们的收入本身就一般,对使用成本很敏感。
某种程度上看,别说差个1-2升油耗了,就算多花几毛钱,可能都很心疼。
考虑到这个点,增程车打不进低端市场,卖不动也就不奇怪了。
总的来看,插混车高端化不顺,是因为模式不讨好;
增程车打不进低端,是因为成本劝退。
说白了,插混车和增程车就是两条路,各有优劣,但想“上天下地”全占,难度不小。
所以,别再纠结什么“标杆不标杆”的问题了,关键还是看模式和成本。
当然,新能源车的市场变化也挺快的,谁也说不准明年会怎么样。
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选车这事儿,还得理性点,别被宣传搞得眼花缭乱。
声明: 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回首页看更多汽车资讯
大白兔
0大白兔 小子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