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末的北洋舰队,曾经是睥睨亚洲的世界级海军,主要战舰大小共有25艘,辅助军舰50艘,运输船30艘,精兵4000余人,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之时,在《美国海军年鉴》上排名世界第九,东亚第一。
毕业于美国海军学校的马吉芬在中法战争期间来华并担任海军教官,这位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的美国人也是唯一能同时教授船舶驾驶和枪炮使用的人,与此还负责传授领航和航海天文学知识,同时还要训练陆军和炮兵的学员教他们如何筑防。
然后在北洋水师成军后,日本海军奋起直追,甚至天皇都带头节省开支支援海军建设,而此时的清王朝,在北洋水师成军三年后,把持户部的翁同龢奏请北洋海军“停购外洋船械三年”,以至于到甲午战争爆发之前,北洋海军未能进口一艘军舰甚至一枚开花炮弹,装备停滞不前,北洋海军原有的战舰已开始落伍并逐渐与日本海军拉开差距,虽然拥有定远、镇远两艘一等铁甲舰,但舰队整体水平无论航速、火炮数量,尤其是速射炮,炮弹等方面皆落后于日本海军。而与此同时,日本海军正突飞猛进。到甲午战争爆发之前,日本联合舰队实力实际已经超过北洋海军,位居东亚第一。
约两个甲子之前的7月25日,日本联合舰队不宣而战,在丰岛海域突然袭击北洋护航舰队,甲午战争爆发。在甲午海战期间,马吉芬作为北洋水师战舰“镇远”号大副亲上火线参与战斗,与中国海军一道参加了局部的“大东沟海战”,期间身受重伤,留下多处伤口,在昏迷后被抬进船舱。在战后马吉芬留下了头裹棉纱、浑身是血片、伤痕累累的照片,足以展现当时交战的惨烈。
其后在是年的九月中旬,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战损5艘军舰,其后在威海卫之战中,北洋舰队孤立无援,仍死守刘公岛长达一个月余,抵住了日本联合舰队7次进攻,而援兵不至,最后全军覆没。随着北洋舰队全军覆灭,马吉芬回到美国,终日奔走于美国当时各大舆论交流所在,到处演讲,叙说中国舰队的英勇作战。为“中国舰队”在西方遭受的不公正的舆论所愤慨。1897年2月12日,在邓世昌殉国3年后,也是另一位海军将领丁汝昌在刘公岛自杀的2周年纪念日,马吉芬在美国医院愤恨自杀。
马吉芬入殓时身着北洋海军军官制服,棺材上覆着一面黄龙旗,墓碑上则同时雕刻着中美二国国旗,而黄龙旗还压在星条旗之上。在墓碑上镌刻着这样的墓志铭:“谨立此碑以纪念一位虽然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却把生命献给了另一面国旗的勇士。”
本文原创,首发UC,侵权必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