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之门(之六)
景龙元年七月辛丑日,皇太子李重俊发动政变。
一开始的时候政变很顺利,李重俊带领人马赶去杀掉自己最痛恨的武三思、武崇训父子和十几个同党。
然后李重俊派成王李千里守卫宫城,自己率兵攻破肃章门,进入宫中寻找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上官婉儿等人。
这个肃章门在太极殿的西北方向,门里属于宫城。
太极殿的殿门称为太极门,门南面的东西两廊为左右延明门。其中东侧的是左延明门,西侧的是右延明门。与左延明门隔着一条南北向大街的是门下省、史馆和弘文馆。与右延明门隔街相对的是中书省、舍人院等。
《旧唐书》中说:政变当中,成王李千里和他的儿子、天水王李禧率领几十个人,“斫右延明门,将杀三思党与宗楚客、纪处讷等。”就是要砸开右延明门,进入宫城去寻找武三思的同党,还有宗楚客、纪处讷等人。
这位李千里是吴王李恪的儿子,原名李仁,褊躁无才,却侥幸躲过了武则天对皇室宗亲的大屠杀,也算一个奇迹。后来他改名李千里,被封为成王,任左金吾大将军。
李重俊和李千里分头攻进宫城,费了不少时间。他们要寻找的对象当然不会坐以待毙。这其中的上官婉儿是罪臣之后,在武则天时代就帮助处理政事。唐中宗继位,选她为昭容,继续帮助处理朝政。
《旧唐书》中说,上官婉儿与武三思淫乱,平时在草拟敕文时,常常排斥李氏皇亲,偏袒武氏,所以李重俊痛恨上官婉儿,打到肃章门的时候就声称要捉拿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得到政变的消息,匆匆跑去恳求唐中宗,说:“看皇太子的意思,捉到我之后,下面就要捉皇后和陛下了。”
长安城里出了这么大的乱子,宫中当然早已经得到了消息,唐中宗和韦皇后大怒,慌忙带着上官婉儿登上玄武门的城楼。宰相杨再思、苏瑰、李峤、宗楚客、纪处讷等人率领两千卫士守卫太极殿,那里是皇帝上朝听政的地方,具有极大的象征意义。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唐中宗登上的是哪一个玄武门?
当初,唐高宗李治的身体不好,嫌太极宫地势太低,太潮湿,于是在龙朔二年开始建造蓬莱宫,地点在太极宫的东北角,地势更为高爽。咸亨元年,改蓬莱宫为含元宫,武则天时代又改名为大明宫。
大明宫的北门也称为玄武门。如此一来,长安城里同时有了两个玄武门,一个是西内太极宫的玄武门,另一个是大明宫的玄武门,二者之间的距离挺远。
从文献的记载来分析,唐中宗他们登上的还是太极宫的玄武门城楼。
实际上,无论唐中宗登上的是哪一座玄武门的城楼,都意味着这次政变的失败。因为玄武门的建筑一定是高大结实,而且这里也是宫中卫士最集中的地方,当然最安全。
皇太子李重俊没有第一时间控制住玄武门,控制住自己的父亲,基本上也就失去了胜算。
唐中宗派右羽林将军刘仁景率领“留军飞骑百人”抵挡李多祚。李多祚和成王李千里率兵先赶到玄武门下,我们看看他们做了什么:
“(李多祚)具言所以诛三思状,按兵不战”,也就是说,这家伙在那里按兵不动,开始讲道理,大声向唐中宗解释为什么要杀死武三思他们。
《新唐书》的记载是:“太子令多祚先至玄武楼下,冀上问以杀三思之意,遂按兵不战。”
说明这是太子李重俊安排李多祚这样做的,就是向父皇解释他为什么要杀武三思。
唐中宗站在玄武门城楼上,他的嘴巴自然不会闲着,对下面的千骑兵说:“尔乃我爪牙,何忽为乱?能斩贼者有赏。”
士兵们当然明白,眼前的局势非同儿戏,弄不好就要掉脑袋。皇帝高高在上,在那里活得好好的,恐怕轻易也没有人能够伤害得到。而皇太子这边到底靠不靠谱,还是未定之数。
李多祚的女婿名叫野呼利,是羽林中郎将,充当李多祚的先军总管,冲在最前面。大家僵持迟疑之际,野呼利被宫闱令杨思勖挥刀斩杀。
叛军的气势一下子低落下去,纷纷倒戈,转过头来杀死了李多祚,连他的两个儿子也一起杀死。
李重俊眼看大势已去,慌忙逃往终南山,在野外休息时被身边人杀死。他的头颅被拿到朝堂展示,再献到太庙之中,并被安乐公主摆到武三思、武崇训的灵柩之前。
前篇:
唐朝这两位大将军参加过两次政变,第一次尝到甜头,第二次悲剧了
待续,于左 撰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