鞑靼人搬家 中亚和中国割肉 巴尔干独立 克里米亚战争的余波非常大

当军事大国们在玩权力的游戏时,也会决定配角甚至不上场龙套的命运,克里米亚战争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克里米亚战争的主角是英法联军和沙俄,或许还要加上奥斯曼帝国,但这场战争决定了意大利、巴尔干甚至中亚、中国一部分领土的归属。

克里米亚战争中最被人忽视的群体是当地的鞑靼人,鞑靼人建立的克里米亚汗国在当时已经灭亡了70年,但鞑靼人却觉得自己可以借助战争的东风实现复国。克里米亚鞑靼人抱着慕容复的心态参与了战争,他们奥斯曼帝国的苏丹祈祷,抢劫、杀害撤退的俄罗斯平民,给英法联军提供了牛羊肉等新鲜食材,给英法联军带路、帮助联军修路,指望英法联军和奥斯曼帝国帮他们收复旧山河。

结果却是英法和沙俄达成了协议,沙俄保住了克里米亚半岛,沙俄和克里米亚鞑靼人可是有新仇要清算。克里米亚鞑靼人还有贩卖数百万斯拉夫人的旧恨,沙俄国内报复鞑靼人成了政治正确,鞑靼人眼看情况不对,直接润到了奥斯曼帝国。按照沙俄的统计,有约十五万克里米亚鞑靼人和八万多诺盖鞑靼人被迫离开了克里米亚半岛,跑路到奥斯曼帝国居住。

克里米亚鞑靼人帮了英法联军,却不知道这两家一贯有卖队友的德行,英法两国外交官们从没想到要给他们提供哪怕纸面上的帮助,结果成了冤大头。相比之下,意大利人就务实多了。撒丁王国的首相加富尔堪称端水大师,他派了一万五千人的部队,凑了克里米亚战争的份子,还派了不少意大利厨师给联军服务,让英法两国都对他很有好感,同时也没有得罪沙俄。撒丁王国统一意大利时和奥地利开战,法国还被它拉下场(法国没白打,尼斯就是报酬),英国和沙俄也采取了默许支持的态度。反而是奥地利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态度不明确,没有得到沙俄和英法两国的好感。

沙俄在克里米亚战争前后都由泛斯拉夫运动决定外交政策,这场运动鼓动了克里米亚战争,在战后又立刻制定出从中国和中亚弥补损失的政策,挽回了颜面。泛斯拉夫运动的领袖之一是伊格纳季耶夫,他参与了巴黎谈判,在维护沙俄利益的同时,给沙皇递交了报告书,认为俄罗斯唯一可能有机会的地方是在亚洲,要沙俄在“位于俄罗斯和英国领地之间、起分隔作用的国家”身上下功夫。

他亲自下场,借助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东风,在北京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让沙俄割让了上百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土地。伊格纳季耶夫攻略的另一个重点是中亚,泛斯拉夫运动的另一巨头切尔尼亚耶夫在没有沙皇批准的前提下,带着志愿者和中亚部落击败了浩罕和布哈拉两个汗国,为克里米亚战争的另一个老兵考夫曼吞并中亚打下了坚实基础。

泛斯拉夫运动在19世纪下半叶的沙俄有很大影响力,他们为了弥补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还主动在巴尔干支持斯拉夫人反抗奥斯曼帝国的起义,为巴尔干各国的独立埋下了伏笔。泛斯拉夫运动的影响至今还未消失,今天俄罗斯就有不少它的精神后代,它的徒子徒孙们还真的再次夺取了克里米亚,让俄罗斯再次和西方国家PK。只是某个东方大国再也不是当年的棋子,反而乘机占了战斗民族一些便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0)
大家都在看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抢首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