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穿戴设备的出现使教师对幼儿的运动情况有了实时、量化的把握, 教师如何以数据作为依据提供精准的教学支持?
自2021年起,上海市杨浦区翔殷幼稚园作为“幼儿在园户外活动监测”场景建设试点成员,通过智能环境创设,建立高精度数据监测网络,开发“翔殷幼稚园运动健康平台”,帮助教师实时观察幼儿活动,同时提供可视化分析工具,实现多场域、系统化的“一站式操作”。
试点过程中,园所逐步建立起基于实证的监控管理机制,给予教师自主开展课程管理和课程实施的空间,挖掘教师的课程领导力。
01
有序推进智能环境的创设
幼儿园根据自身发展需要选用了带有智能定位功能的运动手环,安装室内外高精度蓝牙网关,配备一台“企业级”服务器,建立健全数据质量监测机制,建立一张精确度高、覆盖范围全的数据监测网络。随之更新了信息管理要求,明确信息收集、存储、处理和共享的标准和流程,规范数据使用范围。
登录账号设置权限
数据使用范围
开发“翔殷幼稚园运动健康平台”,整合幼儿出勤情况、健康监测、运动记录、活动实施分析等功能。
通过幼儿佩戴的智能运动手环无感采集幼儿运动、生活等各个环节的生理数据,实现数据多模态数据呈现和全流程数据管理于一体。
教师可以通过电脑或手机登录平台,不受场地限制,实时观察全体幼儿的一日活动情况。
翔殷幼稚园运动健康平台截图
平台还允许教师根据幼儿需求定制数据展示方式,提供图表、趋势线、地图等可视化分析工具,无需复杂操作即可实现数据的同步、采集、查看、分析、应用。
数字化系统的构建大大减轻了教师人工采集、汇集、整理、反馈的工作量,解决了长周期数据自动化沉淀分析的难题。
另一方面,幼儿园为保障教师使用数据的完整性,逐渐建立一系列紧密联系和相互协调的数据应用管理制度,如《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可穿戴设备的管理制度》《可穿戴设备的消毒管理制度》等。
02
数据驱动教师全面观察分析
原本教师多依靠个人经验分析幼儿运动能力,对幼儿运动课程设计存在模糊化的情况。
智能穿戴设备的出现已经成为教师运动课程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它可以实时收集幼儿的生理数据,如心率、中高强度、步频等。
某班幼儿区域自主运动平均心率变化折线图
教师在活动中可以实时掌握幼儿的运动负荷,合理安排和调节相关活动的运动负荷大小,及时调整教育行为,从而科学地支持幼儿运动。
起初,教师只关注幼儿的活动轨迹和活动时长,慢慢地,教师愈发关注幼儿每天的运动量是否适宜,在生成的数据中捕捉呈现显著性差异的个体。
如,当教师发现上午的区域自主运动中的幼儿较难达到中高强度的运动量,就会通过开展下午的集体运动来加以弥补,提高幼儿运动强度、密度等。
手环数据
记录幼儿的运动过程
从运动时长、运动强度、运动密度以及运动后恢复安静心率的时长到个别幼儿的运动数据、班级整体的运动数据、某一时间段的运动数据都能在不同层面帮助教师分析幼儿的运动情况,并更有效地支持幼儿的自主运动,推动更科学的动作设置、活动结构设计、活动材料投放和活动场景创设等等。
03
数据支持教师
动态调整活动实施
幼儿园为每一个班级配备了可进行全程拍摄的设备,有助于教师和幼儿现场查看运动心率变化的移动屏幕。
全过程的拍摄有助于教师进行复盘,捕捉产生这个心率的时候幼儿在做什么动作、玩什么内容、参与活动的样态怎样,促使教师形成“实践+分析”循环往复的工作模式。
教师视频实录
幼儿的运动过程
长期的数据监测显示,幼儿园不同班级之间、同一个班不同幼儿户外的情况、运动的情况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园所逐步建立起基于实证的监控管理机制,给予教师自主开展课程管理和课程实施的空间。
教师根据现场观察和手环数据进行研讨
在课程管理上,教师可以通过手环收集的数据,了解幼儿的运动情况、身体状况及潜在兴趣点,选择增加或减少某一区域的活动时间、改变活动内容,进一步整合利用园内外的场地设施等课程资源。
在课程实施上,挖掘教师的课程领导力,逐步建立起班本化的实施机制,调整幼儿一日作息时间安排,进行户外课程的探索,提高教师的课程设计力、实施能力和评价能力。
04
有效指引家园共育
家长也可以通过“翔殷幼稚园运动健康平台”获取幼儿运动、健康等数据,了解幼儿在园的运动情况。
当发现幼儿运动量不足时,幼儿园会向家长推送“运动处方”,指引家长有针对性地带领孩子一起锻炼。
数据让家园合作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实现多方教育资源共享。
作者|孙昳丽 安娟 杨浦区翔殷幼稚园
点评
蔡志刚
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研究室主任
杨浦区翔殷幼稚园的经验呈现了户外活动监测信息化系统从建设到运用的过程,体现了硬件环境和软件平台建设的要点,教师运用自动采集的数据和自身现场的观察开展活动评价的方法,以及幼儿园在物质保障、制度保障、课程管理赋权等方面对教师用好系统的支持,从而有效提升幼儿园户外运动的质量。
应用信息化技术有难点?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教育数字化转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