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是一辈子最大的失误,错失一位绝世高人

人人都称颂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才有了天下三分,建立蜀汉的资本。但事实上,正因为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却错失了一位绝世高人,这也成为了刘备一生之中最大的一次失误。

说到刘备,大家肯定都耳熟能详。刘备是东汉末年人,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曾“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命其为军师,帮助自己出谋划策,希望救百姓于水火中,完成自己的统一大业。

刘备以任用贤士、选贤举能出名,那么刘备一生中任用这么多贤士,被誉为“卧龙先生”的诸葛亮在刘备生命中又充当什么角色,“三顾茅庐”请他出山是否又错过哪位贤士呢?

刘备,字玄德,早在少年时期,刘备就曾着门前的桑树说,自己将来一定会乘坐这样的羽葆盖车。这句话却遭到叔父刘子敬的斥责,叔父认为,刘备的话会给家里带来灾难。十五岁的刘备,曾于刘德然、公孙瓒、卢植一起外出学习,不怎么爱读书,喜欢狗马、音乐,礼遇待人,喜怒不形于色,善交豪杰的刘备,获得更多人的赏识,当地豪侠不仅争相依附刘备,还给与资助。

我觉得中平元年的黄巾起义是刘备的一个转折。黄巾起义是东汉晚期的农民起义,一场因政治腐败、百姓民不聊生、加上大旱年间百姓颗粒无收但赋税不减,走投无路农民的揭竿起义。

这场起义中,年仅二十四岁的刘备,在镇压起义中立下战功。同年,刘备与关羽、张飞,三人桃园结义,希望共同实现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此后多年间,刘备积极对外防御贼寇,对内乐善好施,就连被派去的刺客,也被刘备的礼遇所感动,探露实情后转身离开。

刘备深知自己出身布衣百姓,身边武将众多,他也知道,有谋士的重要性。在他遇到诸葛亮之前,身边的贤士不少,因为他慷慨大义、任用贤士,也不乏有人自荐。徐庶便是自荐之一,徐庶以刘备信义远扬,任用贤士,前往投奔,刘备深知自己的短处,对于像徐庶这样有谋士的人,十分器重。

他向刘备举荐诸葛亮,并称“得卧龙者得天下”,刘备本以为徐庶可以和诸葛亮一同前来见他,谁曾想,徐庶说:“可以见,但不能委屈他前来,将军需要放下自己的身份,亲自去见他。”刘备在此人的建议下,“三顾茅庐”,一心求的诸葛亮出山。

而刘备正是因为请诸葛亮出山,错失一位同样有贤能的人。那为什么徐庶举荐时说“得卧龙者得天下”,卧龙的名号又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徐庶与诸葛亮师出同门,他们的师傅司马徽曾说“卧龙、凤雏,得一可天下安。”正是因为这句话,将自己的弟子诸葛亮与庞统涵盖于内,他们的名声也就此响亮。

他的弟子们可谓都是才华横溢之人,有着赫赫战功。诸葛亮和庞统追随刘备,徐庶跟随曹操。他们的丰功伟绩更是帮自己的名声打出去。

诸葛亮出山后,针对时事,向刘备建议联合孙权对抗曹操。刘备根据诸葛亮的策略,成功建立起蜀汉政权。与孙权、曹操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势。

在刘备称帝后,将诸葛亮命为丞相,命其继续辅佐自己,并将庞统一同纳进军事团。而诸葛亮六出祁山;东和孙权;北距曹魏;火烧博望坡;七擒孟获;提出隆中对策;促使孙刘结盟等一系列事件,也向刘备证明了他的才华。

观看诸葛亮的一生,他都在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令人可惜的是,国家尚未统一,汉室尚未兴复,刘备便病逝,刘备死后,诸葛亮虽尽心辅佐后主刘禅,但刘禅却没有刘备那样的鸿鹄壮志,汉室也没有兴复。

如果说,诸葛亮的出山后一直在为刘备效劳,那么刘备在病重时,也帮诸葛亮想好后路。刘备病重时,曾赞赏诸葛亮的才华,表示诸葛亮的才华在曹丕之上,一定可以安定国家,安抚民心,如果刘禅没有办法辅佐,可以上位称帝。听到刘备如此信任自己,诸葛亮表示,他定会竭尽全力,辅佐刘禅,兴复汉室。

从三国历史看,诸葛亮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作为蜀汉的丞相,帮刘备出谋划策,为蜀汉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说的“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故智者之虑,必作于七日之后”“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广为流传。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的影响可谓深远。如果刘备当初没有请诸葛亮出山,而是选择另一位谋士,蜀国的结局会不会有所改变呢?

这人谋士便是崔州平,诸葛亮与崔州平为密友,早在之前,诸葛亮就知道此人非凡,是个有谋略的人。其实在刘备“三顾茅庐”时,便在诸葛亮的家中见过这位。崔州平气质不凡、气宇轩昂,初见时刘备还误以为是诸葛亮,后来经过徐庶解释,才知晓此人是崔州平,与之交谈过后,发现此人见多识广,有勇有谋,是个有洞察力的人才,便想请他同归。

但当时的刘备,眼中将诸葛亮看的尤其重要,在崔州平婉拒后,也没放在心上,后来刘备再次前往诸葛亮的住所,请诸葛亮出山时,崔州平早已离开。可能就是刘备的一时不在意,足足错失一个人才。

崔州平比诸葛亮年长几岁,但是这个并不妨碍他们之间的往来。作为太尉崔烈之子,议郎崔均之弟的他,家境显赫,出生不凡,也见多识广。他同刘备一样,善结交英豪,与诸葛亮、徐庶更是好朋友。在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时,众人大都不认同,只有崔州平和徐庶认为,诸葛亮的才华不止如此。

虽说崔州平没有任职,也没有追求功名利禄,但并不意味者,他的能力在诸葛亮之下。从他与徐庶认同诸葛亮可比管仲、乐毅可以看出,此人眼光十分毒辣。除此之外,此人还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早在董卓乱惊时,他便觉得,天下会动荡不安,果然,社会动荡,匈奴侵犯,他为抵御匈奴也做出不少努力,出谋划策,立下汗马功劳。随时代变迁,崔州平选择退隐,不再干涉朝政。

在刘备邀请他出山时,他认为事业有成虽好,但是漠视百姓,发动战争,会给国家带来苦难,再加上他早就知道刘备复兴汉朝是违背天意,哪怕做出十分的努力,也不过徒劳无功。他将天下大事看的如此明白,知道有些事不是人为可以改变的,所以在刘备邀他出山时,他选择拒绝。

崔州平的主张,当时的刘备并不能理解,婉拒一次后,刘备便也没有再提此事。崔州平本以为,以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早已看清一切,所以在刘备第一次和第二次请诸葛亮时,诸葛亮还在犹豫,并不是觉得自己没有谋略,只是有些事情不是一个凡人说改变就能改变的事情。但出乎意料的是,刘备三请诸葛亮,让诸葛亮看到的刘备的坚持,或许可以一试。

早在诸葛亮出山时,崔州平就曾说,“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显然,崔州平认为,诸葛亮遇到了好的主上,但是时机不对,扶不起汉室的江山。果然,刘备大业尚未建成,便去世了,留下后主刘禅。诸葛亮最终留下《出师表》后,外出北伐。

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从崔州平与诸葛亮为密友可以看出,此人的谋略并非在诸葛亮之下,诸葛亮也对他十分欣赏;从他拒绝刘备邀请,谢绝出山看出,此人相信顺应自然,将天下局势尽收眼底。诸葛亮出山后,并未辅佐刘备兴复汉室,刘备死后,外出北伐,一世英名最后却落得如此地步。或许,最后诸葛亮也明白崔州平不出山的原因,但一切又于事无补了。

崔州平的才华可以与诸葛亮相媲美,但不意味着,崔州平出山辅佐刘备,与诸葛亮共事就可以完成刘备光复汉室的愿望,只是可能会让刘备改变思想,或许顺其自然更好,遵循天意能安逸的度过一生。

但是,时间不会倒退,诸葛亮、刘备也不会预见未来,他们当时的选择可能就是最好的选择。我们现在看待历史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上帝视角观看,自然有更多的想法和见解,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根据上帝视角看到的一切来对前人评头论足,我们需要将自己带入到当时的时代,思索前人所处的境地,才会明白,前人做的都是当下最好的选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0)
大家都在看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并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