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大家好!我是冷芸。这里是我创建的另外一个号“正态美学商业智库”。这是一个致力于从交叉学科角度(心理学、脑神经学、行为经济学、消费者研究、设计学、人工智能等)研究美学在商业与经济中应用的平台。
为什么要创立这个智库呢?
因为我认为接下来的商业竞争,正在从“物质”转向“精神”层面的竞争。不是说物质,也就是产品的物质水平(品质)不再重要,而是它们是准入门槛。如果连品质都做不好,那么也不会有市场竞争力。但即使有了品质,为产品赋予更多的“精神”属性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这其中,就有美学所产生的影响力。诸多学术研究已经证明,美学不仅仅只是起到“装饰”作用,而是真正能影响人们购买行为的因素(比如,提高人们的付费意愿)。
另外,美学也将大大影响AI生产力的发展。AI美学力也是当下前沿学科的关注点之一。
但目前国内对美学的认识与研究还多局限于哲学与艺术学范畴。故创立这个平台,欢迎志同道合者一起加入讨论。
这里的文章大多来自英语文献。我让AI把它编写成了科普文,便于大家阅读理解,同时附加我个人解读。我也会不时地发布些我个人的研究成果,欢迎大家关注。
文献出处
文献整理
以下科普短文由Deepseek生成,冷芸做了部分文字调整:
文献标题:《跨文化服装设计框架》
引言
在当今的全球化市场中,时装设计师经常从不同文化中汲取灵感,以创造独特且具有吸引力的服装。理解文化元素并将其融入设计可以提升产品的价值和市场吸引力。本文探讨了一种跨文化设计框架,该框架由一位美国设计师和一位韩国设计师合作开发。他们的研究强调了文化如何在不同层面影响设计决策,以及设计师如何整合多元文化元素,以创造创新的时尚产品。
文化在服装设计中的作用
文化对人们如何感知和使用服装有着重要影响。不同文化的审美偏好受到教育、媒体、气候和生活方式等环境因素的塑造。例如,西方消费者通常关注服装的形式特征,如剪裁和颜色,而东方消费者则更重视服装的象征意义。研究表明,相同的服装在不同文化中的含义可能完全不同。例如,在韩国,牛仔裤象征着年轻文化,而在美国,它则代表了美式休闲风格。
设计中的文化元素
文化可以成为设计师的灵感来源。本文参考了不同的设计方法,将文化影响归纳为三个层面:
1、有形(直观)层面——服装的物理特征,如面料、颜色和图案,这些元素可以明显体现特定文化特色。
2、行为层面——服装的功能性,包括舒适度和实用性,影响服装的穿着方式和用户体验。
3、反思层面——设计背后的深层象征意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其理解可能有所不同。
这一框架使设计师能够系统地分析文化元素,并有意义地将其融入服装设计中。
跨文化服装设计框架的开发
美国和韩国设计师的合作促成了一种结构化的跨文化设计框架。该模型使设计师能够在有形、行为和反思三个层面整合文化特征,以打造适合多个文化市场的服装设计。同时,该框架也强调了设计师自身文化背景对其对异文化元素解读的重要性。
案例研究:美式运动服与韩式传统服饰
1、有形层面:夹克和裤子的轮廓借鉴了韩国传统服饰的剪裁,同时采用了美式运动服常见的防水面料和弹力针织材料。
2、行为层面:这些服装被设计为休闲穿着,既符合运动风格的功能性,也融入了两种文化消费者都能接受的设计元素。
3、反思层面: 颜色和造型参考了韩国传统服饰风格,在韩国消费者看来具有象征意义,同时也对美国消费者具有视觉吸引力。
主要发现及意义
研究发现,跨文化设计能够促进创造力,鼓励设计师突破自身文化的局限。此外,研究还强调了在融合不同设计传统时进行深入研究和文化理解的重要性。该框架为希望创造具有文化意义且全球市场认可的服装设计师提供了一种实用的方法。
结论
通过系统分析并整合文化元素到服装设计中,设计师可以创造出既具创新性,又能吸引多元文化受众的时尚产品。本研究提出的跨文化设计框架为时尚行业提供了一种有效工具,帮助设计师在美学、功能性和文化意义之间找到平衡。这种方法促进了更具包容性和全球化的时尚发展趋势。
冷芸解读
之所以选择这个案例,是因为跨境出海热之下,中国企业也该思考如何通过文化价值来提升品牌价值?比如我们服装业都在谈论的新中式走向全球化的问题。
本文献给出了一个具体的思考框架,如何做跨文化结合?
1、有形(直观)层面——服装的物理特征,如面料、颜色和图案,这些元素可以明显体现特定文化特色。比如新中式,无论是裁剪、面料、图案、色彩都可以有中国特色。但是在输出海外时,这样的“中国特色”应该保留几分才能让海外消费者觉得一眼看得出是中国,但又不让人觉得是没有文化包容度的过于传统的中国文化产品?
2、行为层面——服装的功能性,包括舒适度和实用性,影响服装的穿着方式和用户体验。继续以新中式来说,新中式相对于传统中式的改良主要在于适合现代日常生活。但和当下主流的运动休闲装来说,新中式还不够便利。那么,有没有可能做出带有运动感的新中式?比如,用新中式面料做运动夹克?
3、反思层面——设计背后的深层象征意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其理解可能有所不同。这个可能是最难以被落地执行的方面。不过,文献中美国设计师和韩国设计师合作确实是一条非常可行的策略。中国一些品牌也聘请了欧洲设计师。不过这种设计合作交流在我看来还不够多。中国品牌如果想走向世界,应该加强与海外设计师的交流,做到真正能站在海外消费者来理解中国时尚与中国文化。
为什么长袍诞生在中国,
西服诞生在欧洲?
这部分希望以实际案例来解析中国时尚与西方时尚的区分点。
为了更好地体会文化根源的不同为中国人和西方人的着装理念带来了怎样的不同,我用长袍与西服来解释,以便大家更形象地理解什么是中国人的着装气质。我认为对于当下正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的我们,也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
为什么长袍诞生在中国,西服诞生在欧洲?这个问题看似不足挂齿,但其实这个显而易见的差异背后,恰恰体现了我们中西文化根源的差异。从形上来说,西服立体、面料硬挺、凸显身型;长袍平面、面料柔软、遮盖身体。这种形式上的美学,看似偶然,实则背后的根源,恰恰是中西两方思维与文化的差异。
首先先澄清一个客观因素,西服诞生在英国,长袍诞生在中国,一定程度上与英国盛产羊毛,而中国盛产丝绸有关。前者面料在民国时就被称为“硬料”,后者被称为“软料”,因为面料属性不一样,因此,两者的裁剪方式与缝制方式也不一样。但这一客观因素并非唯一的原因。
一、两者对身体认知的不同
中西方文化上对身体的认知是不同的。在西方的美学理念里,身体是美丽的,是应当被展现的,这主要来自于古希腊文明。因此在西方艺术史上,我们必定会看到裸体雕塑,以及绘画中的裸体人物。但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我们从来不会看到裸露的身体。因为在中国的美学认知里,身体是应该被遮盖而非向外展示的。紧身合体的西服能彰显身体的健美,而宽松的长袍则将人的身体遮掩在面料之下。
二、对美学理念的不同
前面谈到了我们中国人性格总体内敛、低调、含蓄,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我们生活在以农业为主的社会,非常依赖于土地,重家族血缘有关;西方是海洋民族,海洋民族性格奔放,也经常需要赤膊上阵与天地斗。所以如果要将这种异同用在着装理念上,西方人的着装是奔放且开放的;中国人着装更注重含蓄之美。其实至今,我们还能普遍看到类似的比对。同样是领导人夫人出席隆重的场合,同样穿礼服,西方的外交官夫人会穿低胸、露肩的礼服;但我们中国外交官夫人着装都以端庄、含蓄为主,几乎没有见过谁穿低胸、露肩礼服。
三、科学发展的不同
科学的诞生,特别是数学、几何学的发展,将西方裁剪技术从依靠感觉和经验的裁剪方式推向了科学裁剪方式。在现代西方裁剪技术(也是我们今天依然在采用的裁剪技术)发明前,西方人的裁剪主要复制成衣的裁片,或者把人体每个相关部位都量一遍,才做出了一件能让人穿上的衣服。这个时候西方人甚至没有精准的量体工具(而中国在商代就有了可以度量长度的古尺)。所以做出来的衣服虽然也是西服,但合体性很差。而数学和几何学的发明,让人们得以利用数学公式来推算各个部位的具体尺寸,包括人体弧线的弯度,这些都得以让西方裁剪技术走向精准。
西方裁剪技术在19世纪中叶随着西方人的到来而被传入中国。而在此前,中国长袍在裁剪技术上是非常简单的。它几乎就是十字型裁剪。形象些解释,将一块面料对折, 在中间挖个洞,两边缝合,再装两个袖子。这种裁剪并不涉及复杂的数学公式,也没有省道(一种处理人体胸腰差、腰臀差的裁剪技术)概念。我们现在看到的现代合体旗袍,就是传统旗袍采取了西方裁剪技术后的产物。
四、对环境的不同认知
除了因为科学发展所带来的差异,中国古人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心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天人合一”思想,也是我们在历史上长期穿袍服的原因。我国古人做衣,尽量以减少面料浪费为主,而上述平面的十字裁剪法恰恰最大化地利用了面料,甚至局部留下的碎料一样会被充分利用在一些诸如袖笼细节局部地方。而西式裁剪方式,事实上到今天都还是很浪费面料的。根据面料门幅、具体款式、排版技术不同,每款衣服大约会产生 15%~30%的面料废料, 也因此,纺织废料也是当今纺织服装业最主要的浪费源头之一。由此可见,即使是我们传统的文化与技艺,它们对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依然很有启迪意义。
五、男女授受不亲的传统文化
我们即使到解放前,在男女间的关系方面,还非常讲究“男女授受不亲”的原则。而古时只有男性可以外出工作,所以裁缝都是男性53。在男女授受不亲的时代,裁缝只能通过肉眼来评估一个人的身体尺寸。平面式裁剪一定意义上也帮助裁缝规避了男女尺寸不同的问题。
当然,除了上述客观存在的文化与技术因素,中国人的体型特点与欧美人差异也很大。中国人总体偏瘦小,欧美人高大;中国人体型扁平式,欧美人则胸高点高,胸围大,体型偏厚;两者肤色也不一样等等。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欧美服装品牌刚进入中国的时候,普遍会碰到尺寸或者版型问题。欧美人偏爱的低胸领,过大的胸围,过深的袖笼,还有色彩体系调整都是他们要为中国消费者逐步调整的方面。
所以如果总结中国人特有的着装气质,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总体风格“含蓄”,而非“奔放”。
2、对身体的态度则是以“包裹”为主,而非“显露”。
3、如何看待着装与社会关系的看法:是“集体主义观”还是“个人主义观”?是将着装视为纯粹的私事,将着装视为个人主义的表现,还是希望自己应该是融入所在的社会环境中。比较符合中国人习俗的是集体观,但这不代表中国人没有个性。下一章节我会分享中国大众消费者是如何表达自我个性的。
4、对人与环境关系的看法:从我们的传统来说,我们自古就讲“天人合一”的理念。只是在过去几十年中,过于注重经济发展导致了我们对环境的忽略,而纺织服装业也是一个重度污染行业。在最后一章,我会再就这个问题与大家做进一步分享,以及我们应该如何重拾这个宝贵的传统。
当然,我写这一章节的目的并不是号召所有的中国人都必须穿“中国人”的服饰,毕竟当下时尚的选择丰富多彩。只是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里,假如你是一个特别希望在日常生活中体现自己作为中国人的文化特征,希望我的分享能对您有所启发。
分享书目
《穿搭哲学论 衣橱里的学问》
———————————————————
冷芸博士
冷芸博士
冷芸时尚圈创始人
独立学者、商业培训导师、时尚评论人与专栏作家。美国富布莱特奖获奖者。知乎时尚话题优秀答主。领英2020年行家。全网40万+关注者,多为时尚及奢侈品产业从业者。
其近期活动包括:
2022央视上海总台“让世界看见中国美”时尚大奖评委;2019秋冬深圳时装周“时尚大奖”评委;2018-21年“中华杯”服装设计大赛评委;2018年哈佛中心“女性论坛”特邀嘉宾;2018年第20届IFFTI特邀演讲嘉宾。
其合作撰稿媒体与知识付费平台包括《Vogue服饰与美容》、《费加罗》、《BoF时装商业评论》、《周末画报》、《三联生活周刊》、 知乎等。其培训与咨询对象则包括唯品会、赫基、三福百货、韩都衣舍、历峰集团、斐乐等,以及其他中小企业。
冷芸也经常接受财经与时尚类媒体的采访。曾对时尚商业的观点曾被虎嗅、南方周末、中国经营报、Vogue Business及36氪等主流媒体采纳。
冷芸2013-14年获得由美国政府颁发的富布莱特(Fulbright)学者奖。同年冷芸在纽约帕森斯(Parsons)设计学院做访问学者。其研究领域主要为中西时装体系对比,包括从教育到商业体系的比对。
冷芸在鞋服业工作近15年。曾任职于耐克、百丽及利丰集团。
冷芸主要出版作品有:《中国时尚:对话中国服装设计师》、《时装买手实用手册》(第3版,10印)、《资深买手宝典手册》、《人生不急 职场不慌》以及《时尚商业概论:从传统到数智化》(获得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颁发的优秀图书三等奖)。
冷芸还是《ROUTLEDGE中国研究百科全书》(英文)经济与商业板块的编辑。冷芸也是《亚洲设计百科全书》(英文)中,“中国服装设计师”与“中国设计教育”词条作者;以及《设计教育:理论与实践》(英文)一书中,中国设计教育一文的作者。冷芸的论文也多次发表在时尚与设计相关的顶级英文期刊上,包括但不仅限于Fashion Theory,Design Issue,The Journal of Design History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