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岁大爷术后心脏骤停,多学科携手攻克

"

年过六旬肺癌患者手术后第3天

突发心脏骤停

历经31小时ECMO(体外膜肺氧合)

支持下的 多学科协作救治

我院医疗团队完成了首例

“ECMO支持下肺动脉造影及血栓抽吸术”

成功救回了这位

高危肺栓塞患者的生命

"

死神突袭:肺栓塞的致命威胁

3月12日5时27分,我院呼吸危重症监护室(RICU)的监护仪警报骤然响起。肺癌术后第3天、本应处于恢复期的63岁张大爷(化名)突发严重 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断崖式下降至60%,随即出现心脏骤停、室颤、意识丧失、瞳孔散大及无自主呼吸等危急症状。

“立即启动心肺复苏流程!准备脑保护策略!”RICU主任冯宪军的指令干脆利落。RICU主治医师赵沙沙、王圆圆、张春丽和陈雪阳迅速实施胸外心脏按压、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同时启动亚低温治疗控制脑温。但这些常规抢救措施收效甚微——大剂量血管活性药物仍难以维持循环稳定,张大爷的全身器官濒临衰竭的临界点。

生命之桥:ECMO技术的关键支撑

ECMO加入

面对进行性循环崩溃,冯宪军当即联系了体外循环及ECMO专业组组长陈胜阳团队紧急驰援。7时,ECMO团队完成了穿刺置管,启动了ECMO支持随着暗红色静脉血经膜肺氧合转化为鲜红动脉血回输体内,张大爷的生命体征渐趋平稳。

ECMO的建立不仅为器官灌注上了“保险”,更为后续病因探查赢得时间窗口。结合床旁超声显示新发右心功能不全,以及持续存在的代谢性酸中毒、D-二聚体升高等信号,冯宪军团队综合评估了张大爷的病情,初步判断是 “急性肺栓塞”

精准打击:ECMO护航下的介入手术

精准诊断

为确保诊断准确性,上午10时,由ECMO团队、RICU团队和麻醉师组成的10余人转运小组,携带转运呼吸机、除颤仪、急救药品等“移动ICU”所需设备,快速到达CT室,成功完成了CT肺动脉造影(CTPA)。影像结果显示张大爷的右肺动脉主干及多级分支广泛栓塞,这进一步印证了临床判断—— 急性肺栓塞

如此凶猛的术后并发症具有 “闪电式死亡”的典型特征,统计数据显示,发生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急性肺栓塞患者死亡率高达30%~50%,而合并心脏骤停者的生存率不足10%。

手术取栓

生死关头,冯宪军立即邀请了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段长恩会诊,最终决定在ECMO支持下实施肺动脉造影及机械血栓清除术。经过周密的术前筹备, 当天17时段长恩带领的介入团队在ECMO及RICU团队的护航下展开手术。血栓抽吸过程中,ECMO膜肺持续清除因血栓崩解释放的炎症介质,有效预防了再灌注损伤。术后,张大爷心脏彩超回示肺动脉压下降至正常。

13日

ECMO撤机后,张大爷的超声显示右心室收缩功能基本恢复。

17日

张大爷顺利拔除气管插管,撤除呼吸机,转出RICU至普通病房。

此例救治成功标志着我院急危重症救治水平实现三大跨越:

01

建立了“ECMO生命支持—快速病因诊断—根治性治疗”的闭环救治体系,将ECMO从单纯的器官支持升级为病因治疗平台;

02

开展了多学科协作新模式,实现重症医学、心血管、影像、血管外科等学科的无缝衔接;

03

制定了ECMO患者安全转运的标准化流程,为后续进行ECMO支持下的介入治疗奠定基础。

ECMO发挥了四大核心作用:

01

在循环崩溃期建立有效灌注,避免多器官功能衰竭;

02

为病因诊断争取时间窗;

03

为介入手术提供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环境;

04

在再灌注阶段发挥“炎症过滤器”功能。这些技术优势的叠加,使传统认为“不可救治”的危重肺栓塞患者获得重生机会。

医生简介

[可查看医生坐诊信息并预约挂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0)
大家都在看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并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