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中医药网
中药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物质基础,让群众放心用中药始终是党和国家的关切。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的《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是近年来首次专门就中药质量和中医药产业作出的系统部署,从全产业链关键环节入手破难题、促发展。
文件规格之高,战略布局之大,发展举措之实,在中医药行业引发热烈反响。
“这是一份既有宏观布局,又有具体部署的文件,体现了国家对中药质量的空前重视,为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吹响了号角。”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张伯礼看完这份文件,心情倍感激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就是真正提高群众的医疗保障水平。这就要求我们从注重“量”向注重“质”转变,只有不断提升中药材质量,才能切实为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从中药全产业链发力
种好药、造好药、用好药
“全产业链”是许多中医药专家谈及这份文件提到最多的“关键词”,也是这份文件的意义重要之处。
“一味中药,从田间地头到患者床头,历经种植、收获、加工、储运、制剂、销售,环节多、链条长,对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而言,不仅终端产品要过硬,整个上下游产业链也要过硬。”中国工程院院士、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陈士林表示,这份文件从种好药、造好药、用好药全产业链进行了清晰规划,围绕产业链进行全面布局,既从资源保护、生态种植、生产制造、工艺提升、研发创新等供给侧发力,也从强化临床价值评估、医疗机构配备使用等需求侧方面倒逼,实现供需两端协同发力,通过质量提升来保障临床疗效的发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用药需求。
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白药集团中药战略科学家朱兆云表示,在中药产业的发展链上,如种子的保存、种苗的培育、规范化种植、产地加工、饮片包装贮藏等涉及到中药物质基础的每个环节,缺一不可。药材好,药才好,中药质量的保证,关乎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关乎中医药的持续发展。只有药材的品质有保证,才能治好病,也才能保证用药安全。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孙晓波表示,高质量发展中医药产业需要“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可通过科技创新推动标准化种植、智能化生产、数字化服务,培育新质生产力,驱动产业升级。
“《意见》以质量为核心、科技为动力,并围绕全产业链谋篇布局,为中医药现代化转型锚定方向。我作为一个在云南长期从事林下中药材研究的科研人员感到非常振奋。我期待科技赋能全链升级,攻克限制产业发展的关键难题,构建数字化溯源体系,打造‘云药’品牌集群。”云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朱书生说。
“文件把中药产业的上、中、下游都作了清晰的规划。如果没有上游药材和中药资源的品质保障,那么中药产业的集群就是无米之炊。《意见》积极推动中医药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可以说,这份文件是关乎中医药产业意义重大的顶层设计。”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段金廒说。
向高质量发展进军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围绕“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意见》规划了具体部署,提出的21项重点内容令很多中医药人印象深刻。
“《意见》的发布为中药资源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工作,指明了方向、划出了重点、规划了路径。”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郭兰萍表示,《意见》提出的“编制中药资源保护和发展规划”,这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我国丰富多样的药用资源,服务百姓健康用药需求。《意见》提出“建立珍稀中药资源调查机制”,这有助于明确珍稀濒危和新资源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和濒危机制,为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保障。《意见》提出“推进中药资源统计监测。加强中药资源数据库建设,促进数据共享”可进一步提升我国中药材的供应保障能力和信息化水平,为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
郭兰萍表示,《意见》还通过科学规划林草中药材布局,推动林场生态种植、野生抚育与仿野生栽培,构建生态价值转化机制及绿色植保体系等政策组合拳,全面筑牢中药质量源头防线。值得关注的是,推进中药材生态种植作为核心战略,在政策持续赋能下,我国中药材生态种植实现从“拟境栽培”理论创新到全国1/3种植面积覆盖的规模化跨越。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杨洪军则对《意见》强调的“推进中药科技创新”感触良多。他表示,中医药科技创新无疑是推动整个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一方面,通过加大国家科技计划对中药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深化中药复杂作用解析,明晰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对提升中药制造品质、培育名优中药品种、打造知名中药品牌奠定科学基础,也为研发出更多临床疗效突出、竞争优势显著的中药创新药奠定坚实基础。
陈士林也对“推进中药科技创新”感慨颇深。陈士林表示,本草基因组学可让我们从基因遗传背景角度来研究中医药,为我们说清楚、讲明白中医药疗效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定出中草药的物种,能够帮助破解中药材真伪鉴定难题、解决中药资源传承问题,
“《意见》提出‘强化中药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出一批临床疗效突出、竞争优势显著的中药创新药’,令中药企业倍感振奋。”以岭药业董事长吴相君表示,中药企业应坚持以科技创新为立企之本,走出一条创新驱动的发展之路,让科技创新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插上腾飞翅膀。中药企业要在与高校、科研机构深度合作,破解制约企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推动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研发。
“中药高质量的内涵与要求不仅要强调更高的可控性、更高的可及性,还要突出更高的安全性、更高有效性。”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肝病医学部学术主任、全军中医药研究所所长肖小河说,药为医所用,医因药而存。中药安全性问题一直是制约中医药发展壮大及国际化的“卡脖子”难题,强化中药质量监管对于推动中医药事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康缘药业董事长肖伟对《意见》提出的“推进中药工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深有体会。他表示,中药智能制造已成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由于中药是多成分复杂体系,与化学药相比质量控制更具挑战性,亟须解决“控什么、控多少和怎么控”的关键科学问题。因此,以功效物质为核心的中药全过程质控及智能制造策略,可以通过构建功效成分群发现新方法、建设中成药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研发中成药智能制造技术,解决“控什么、控多少和怎么控”的问题。
朱书生认为,《意见》强化了种质资源保护与生态种养。云南可依托生物多样性优势,完善三七、天麻等林下药材种质库,加大“林下中药材”模式推广力度,实现资源可持续开发和药材高质量生产。我们需以《意见》为纲,统筹生态保护、科技突破与品牌建设,推动林下中药材从“量”向“质”跨越。
一直致力于中医药资源循环利用研究工作的段金廒对“中药资源循环利用”写入文件十分激动。他表示,资源循环利用的核心目的是“变废物为财富”,能引导产业向着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绿色低碳生产方式转变。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唐志书表示,中药材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中医药的疗效。《意见》提出“运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赋能全产业链”。我们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建立中药材质量评估模型,通过图像分析、语音识别等技术手段对中药材的质量进行评估和判定,提高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在中医药新药研发方面,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可以通过模拟分子结构、药效预测、药物设计等技术手段,加速中医药新药的发现和开发,提高研发效率和成功率。
在群众关切处落脚
多措并举让百姓放心用中药
中药的疗效如何,是百姓最关心关切的话题。如何破解“伪、劣、贵”,如何让更多好中药发挥中医药临床优势造福患者?文件的一系列部署对标百姓需求,在群众关切处落脚。
朱书生认为,《意见》提出“完善中药标准体系”“完善中药材价格监管机制”,能规范分散种植导致的质量波动,通过优质优价政策激发药农标准化生产动力。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中医医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唐健元表示,《意见》提出“强化临床价值评估”,这是指要从药品属性去看待中药临床价值,其关键要素在于临床证据。但中医药的临床证据不是盲目地削足适履,而是需要基于循证医学的理念,结合中医药临床实践的自身规律特点去构建相适应的临床疗效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促进人用经验向临床证据转化,有序推动评价结果与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国家医保目录调整协调联动,加强已上市中成药评价研究,提升临床价值证据等级。这一政策导向将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中医临床诊疗的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研究,提升中医药循证医学证据等级,推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国家医保目录的协调联动。
张伯礼表示,要以《意见》为纲领,以临床价值为导向进行新药研发,继续深入开展中医药基础理论、诊疗规律、作用机理等研究,在生产高级别临床研究证据、广泛收集转化人用经验证据等方面下功夫,大胆借助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方法,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把古老的中药与现代科技结合,形成创新绿色高效的新质生产力,让老百姓用上放心药是我们的最重要的任务。”张伯礼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