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助残(七):为不再需要而生!外骨骼缔造行走奇迹

科技助残

Beijing

科技是破除障碍的利刃,更是照进残疾人生活的暖阳。在北京,科技助残正从实验室走向千万家庭:一副轻巧的AR字幕眼镜,让听障者首次在脱口秀现场捕捉到笑声的波纹;一套智能外骨骼,支撑脊髓损伤患者挺直脊梁,踏出受伤后的第一步;一条融合5G+AI的无障碍导航路径,为视障者撕开“黑暗迷宫”的一角,指引他们独立走向目的地……这些由政府政策扶持、科技企业攻坚落地的成果,正在重构残疾人的生命轨迹。

即日起,北京残联新媒体平台将推出“科技助残·北京答卷系列报道,聚焦企业创新故事、产品应用场景与用户真实反馈。我们期待通过这一窗口,展现科技助残的北京经验,凝聚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无障碍未来建设,共同书写“同心汇爱、共享美好”的新篇章!

为不再需要而生!

外骨骼缔造行走奇迹

在北京市南三环一家康复中心里,35岁的邵海朋正穿戴着一副银灰色的“钢铁骨骼”,一步步向前迈进。2017年因高空坠落导致截瘫的他,曾以为余生只能与轮椅为伴,而如今,他不仅能自己发力独立行走,还在2018年穿戴外骨骼机器人历时9天完成全程马拉松,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

邵海鹏穿戴大艾机器人参加马拉松

这背后,是北京大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艾”)十余年如一日的科研探索——用外骨骼技术为脊髓损伤、脑卒中、脑瘫等患者重塑行走的希望。

北京大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部分产品

科技之光

点亮“不可能”的奇迹

“穿上外骨骼,是为了有脱下它的那一天。”身穿外骨骼机器人正在锻炼行走的马女士面对镜头,坦然自若。十多年前的一场意外让她下肢瘫痪,行动十分不便。2024年,她开始使用大艾外骨骼机器人进行康复训练。“我只用了两周,就能感觉到变化,体态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如果在接触大艾之前,我肯定不会面对镜头,我不敢。大艾给了我自信,我很感激它。”她的故事并非个例。数据显示,大艾机器人累计训练超百万人次。

体验者现场穿戴使用大艾机器人

更令人振奋的,是科技对儿童的改变。2岁10个月的重症脑瘫患儿乐乐,曾因运动功能障碍只能爬行。经过20次外骨骼康复训练,他不仅能够独立上下台阶,步态更接近健康儿童。这一案例验证了早期介入的显著效果——通过医院应用大艾机器人外骨骼康复系统,结合阶梯式治疗方案,脑瘫儿童不仅避免了终身瘫痪风险,更从根本上重塑了行走功能。

从实验室到生活

让“钢铁骨骼”成为康复伙伴

外骨骼机器人的研发,是一场“医工结合”的跨界攻坚。2013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帅梅教授带领团队研制出国内首台外骨骼机器人;2016年大艾公司成立,逐步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医疗产品。如今,大艾已推出7大系列产品,覆盖医院康复、家庭康复等多场景,价格从几万元到百万元不等,部分型号已纳入北京医保报销范围。

技术的核心,在于“感知”与“引导”。大艾机器人搭载AI智能系统,能实时捕捉患者运动意图,通过髋、膝、踝关节的精准助力,模拟自然步态。例如,新一代“艾行”系列通过仿生学设计,引导患者矫正错误发力习惯,从“蹒跚学步”到“稳步前行”。此外,设备还能改善心肺功能、增强肌力,甚至缓解骨质疏松,成为名副其实的“全能康复师”。

科技的温度

从火炬传递到万家灯火

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上,火炬手杨淑亭穿戴大艾外骨骼机器人完成火炬传递的一幕令人动容。这位因车祸高位截瘫11年的女孩,通过5个月训练重新站立,她说:“科技让我看到了站起来的希望。”而另一位火炬手邵海朋,更是用外骨骼改写了“终身瘫痪”的诊断,成为全球首位穿戴外骨骼完成马拉松的截瘫患者。

火炬手杨淑亭穿戴大艾外骨骼机器人进行火炬传递(图源:北京日报客户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抢首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