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送近2万张图纸到昆明,16个月后国产机枪定型,成火力中坚

1955年6月,二机部一局通知国营第356厂:准备开展对苏联“RPD-44”轻机枪的试制生产工作。

苏军和RPD机枪

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的国营第356厂,前身是始建于1939年4月的兵工署第五十一兵工厂,1941年6月,该厂曾仿制捷克式轻机枪并获成功。

新中国成立后,第五十一兵工厂更名为“国营第356厂”,第二厂名“云南西南仪器厂”。

1955年正值中苏蜜月期,苏联援助的156项工业项目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56式“枪族”(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枪族)。

56系列中,56式冲锋枪(AK47)的仿制在黑龙江北安的626厂、56式半自动步枪(SKS)的仿制在成都的296厂、56式班用机枪(RPD)的仿制则在356厂。

关于626厂仿制AK47的故事,请点击链接:

苏联授权我国生产AK47,拿到图纸后厂长眼前一亮:是把好枪

RPD分解状态

RPD轻机枪由苏联枪械设计师瓦西里·捷格加廖夫在1943年完成设计,1944年初在对德前线进行了测试。二战后,表现出色的RPD大规模装备苏联红军,是苏军第一种班用轻机枪。

RPD使用和SKS及AK47相同的7.62*39枪弹,实现了步兵班弹药的标准化。

新中国亟需实现武器装备现代化,因此决定全套引进苏军现役、世界先进水平的武器系统,RPD轻机枪首当其冲。

根据国家安排,每个负责仿制的单位都配备有苏联专家。上级还传达了一个精神“一定要百分之百执行苏联专家的意见”,这样才能保证仿制出的产品达到苏联的质量标准。

为了保障对苏联RPD轻机枪的仿制,国家一共投入资金572万元。计划从1955年第四季度开始,到1956年12月截止,用一年时间完成建设,达到年产班用轻机枪36,000挺(两班倒)——53,500挺(最高动员)的产能。

二机部文件下达后两个月,来自苏联的图纸、工艺规程、工艺装置等技术资料和600套散装零件就送到了356厂。同批送来的还有三百多种比较复杂的专用量具。

我查到苏联移交的资料包括:工艺图纸18,240张,设计工艺装置7600种,其中包括刀具1628种、量具4398种、模具1614种。

尽管苏联提供了如此完善的图纸和工具,356厂还是碰到了问题。

在仔细审校技术资料时他们发现,苏联资料中规定的18种新技术和新工艺,是以前从未接触过的。要掌握这18种新技术和新工艺,必须先制造出完成这些工艺的专用设备。

当时“抗美援朝”战争刚刚结束,全国正在进行热火朝天的建设,356厂也沉浸在一片昂扬的气氛中。面对这些困难,厂房迅速组织起了技术人员,立即开始攻关。

经过4个月紧张的摸索、熟悉和实验,到1955年12月,所有生产所必需的新工艺和新技术都准备完成。

随后,356厂迅速利用苏联提供的600套散装零件,组织工人分批、逐步投入生产。边生产、边检查自制的生产工艺是否与苏联标准相符,同时熟悉总装的工艺流程。

一转眼又是4个月,到1956年3月,他们终于打通全部生产线,开始正式试制。

今日云南西仪股份公司

1956年12月,二级部一局和总后军械部武器订购局终于联合通知:批准356厂试制1956年式7.62毫米班用轻机枪定型。

总后军械部正式发文,宣布该枪命名为“1956年式7.62毫米班用机枪”,简称“56式轻机枪”。

从1955年8月接受任务到1956年12月,中国军工终于掌握了苏联RPD轻机枪的生产能力。

周恩来、邓小平、罗瑞卿和56式轻机枪

70年代解放军训练场景

56式轻机枪从1956年投产到1983年停产,最高年产量出现在1970年,当年共生产43,787挺。同时,全军在1964年完成了第二代步枪56式的全部换装。

56班机全长1.04米,采用100发弹链供弹,配弹链盒。空枪带两脚架时重7.1kg,有效射程800米,最佳射距500米,在1500米时弹头仍具有杀伤力。

由于轻机枪重量大、配备弹药数量也多,在战斗中如果仅有一名射手,携行会十分不便。而且战斗中轻机枪射速快,弹药消耗量大,需要不断地更换弹盒并重新上弹,单一射手不能同时应付。

队印作战部队使用过的56式轻机枪

此外,在负伤接替、排除武器故障、转移阵地、快速构建机枪工事时,都需要两人密切配合才能抓住战机,因此一挺56式轻机枪编有正副两名射手,副射手携弹两个各100发子弹的弹链盒,整个机枪小组共携带300发7.62X39毫米步枪弹。

经过多年发展,我军先后装备的轻机枪重量已经从56式的7.9Kg减到81式的5.15Kg,再减到95式的3.95kg。一个基数的弹药质量也从16.5kg减少到12.5kg。减重后班用机枪已经实现单人操作,正副射手的配置已经取消。

弹链盒

正副射手

56式轻机枪使用弹链供弹,火力持续性好。但它的枪管是通过螺纹装在机匣上,然后使用销钉进行固定的,这就意味着它无法快速更换枪管,因此虽然在理论上可以连续射击300发子弹,但在实际射击时,射手通常是以短点射和长点射为主。

56式轻机枪的枪口有螺纹,可以安装枪口帽。枪口螺纹还可以安装空包弹辅助射击器,也就是助推器,这样在发射空包弹时可以保证枪机动作到位。

笔者拍摄的56-1式轻机枪枪口螺纹

56式轻机枪的瞄准装置由表尺和照门组成,表尺为弧形表,既可以根据目标距离进行修正,也可以进行左右风偏修正。

笔者拍摄的56式轻机枪表尺

1963年,根据部队使用的反馈情况,军工部门又针对56式轻机枪进行了改进。

改进主要包括:缩短两脚架、使射击时的火线高度从330毫米缩短到300毫米;将准星护翼改为准星护圈,避免夜间或者低光照条件下射手将护翼误当成准星;在弹链盒中增加了弹性衬垫和衬圈,避免在进行秘密侦察时弹链产生声响暴露目标。

1963年,经过改进后的轻机枪定型命名为“56-1”式轻机枪。

56式轻机枪及其改型装备部队后,先后参加了对印自卫反击战、中苏边境冲突、抗美援越和对越自卫反击战,可以说几乎伴随了新中国所有的军事行动,是解放军步兵班的火力中坚。

56式机枪手也涌现了一批战斗英雄,他们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徐泽贵。

徐泽贵,四川省云阳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13军39师117团战士,1976年3月入伍,机枪射手。

战斗英雄徐泽贵

1979年2月23日上午,徐泽贵参加了代乃阻击战。在战斗中,徐泽贵发现阵地右侧的一个射击死角中有敌人正在偷偷摸上阵地。

徐泽贵果断跃出战壕,以战壕外的一个弹坑作为射击阵地,使用56-1式轻机枪向敌人猛烈扫射。200发子弹很快打光,但越军还在继续靠近。

徐泽贵看准时机,利用敌人被战友火力压制的间隙,突然从所在弹坑中一跃而起,趁敌不备夺下一挺56式轻机枪,并马上调转枪口向敌人扫射,当场击毙十几名敌军。

打退敌人冲锋后,徐泽贵带着缴获的机枪和自己打光弹药的机枪安全回到阵地。随后他和战友又连续打退敌人6次进攻,最终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5岁。战后被追授为“战斗英雄”称号。

手持56式轻机枪的解放军兵人

1956年式轻机枪是我军装备时间最长、装备量最大的轻机枪。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仍有部分部队在使用。

虽然现在它已经退出现役,但依然是一名战功赫赫的光荣老兵。(全文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抢首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