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美国新任防长哈格萨斯在布鲁塞尔北约特别会议上发表讲话,这份被外界称为"战略再定位"的声明,标志着华盛顿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政策发生根本性调整。
来自40余国的军事代表共同见证了这个历史性时刻,其中乌克兰代表团成员的面部表情成为媒体捕捉的焦点。
哈格萨斯在演讲中提出三点核心主张:
首先,基辅政权追求恢复2014年领土现状已被定义为"缺乏现实基础的诉求";
其次,北约东扩进程将冻结乌克兰的成员资格审议;
第三,美方拒绝为乌克兰提供任何形式的军事保护承诺。
第四,这种表态与三年前拜登政府"全力支持乌克兰收复失地"的承诺形成强烈反差。
值得注意的是,五角大楼负责人特别强调欧洲防务自主化的必要性,要求欧盟成员国将防务预算提升至GDP的5%。这种政策转向实质上将东欧安全责任转嫁给欧洲,同时为美国战略重心向亚太转移铺平道路。
德国《明镜周刊》评论称,这种转变预示着后冷战时代欧洲安全架构的重新洗牌。
面对突如其来的政策调整,基辅当局表现出强烈不满。
总统泽连斯基在紧急记者会上表示,欧洲现有的军事体系难以独立应对安全挑战,提议建立新型区域防卫机制。
从战略博弈角度看,华盛顿的立场转变暗含多重考量。
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数据显示,过去三年美国军工复合体通过乌克兰战场消化了价值470亿美元的过剩库存,同时向俄方出口的精密零部件交易额达到82亿美元。
这种双轨军售模式既维持了战场平衡,又为国内产业创造了持续需求。
基辅经济学院2023年度报告揭示了令人震惊的军备供应链:在分析的57件俄军装备残骸中,72%的关键组件溯源至美国企业。
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实则印证了列宁关于"资本无国界"的经典论断。现代战争的经济逻辑,往往超越传统地缘政治考量。
特朗普政府的战略重构计划包含清晰路径,通过成立"效率优化委员会",已裁撤17个冗余部门,节省行政开支230亿美元;
启动"北极之盾"计划强化对格陵兰资源的控制;
推动《西半球安全法案》巩固拉美影响力。在此背景下,持续消耗的东欧冲突已成为战略负资产。
莫斯科方面对局势演变展现出审慎乐观态度。
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指出,当前战场态势已形成有利于俄方的"战略稳态"。
尽管华盛顿提出冻结冲突的倡议,但俄军参谋部制定的"渐进式控制"方案仍在稳步推进。
值得注意的是,俄方近期在哈尔科夫方向建立的"人道主义走廊",被解读为实施长期治理的战略铺垫。
从更宏观视角观察,这种政策转向折射出美国战略文化的深层特征。正如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中强调的,华盛顿的对外政策始终遵循"成本收益"法则。
当乌克兰危机的边际效益跌破临界点,战略收缩就成为必然选择。这种实用主义传统,在特朗普"美国优先"的执政理念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2014年颜色革命开启的"西向进程",最终演变成加速乌克兰地缘价值流失的催化剂。
尤其是美俄第一次谈判之后,释放的信号相当强烈。
美国已经放弃乌克兰,转而寻求与俄罗斯的合作,前提是促成停火。而大部分美国政客倾向于乌克兰割地求和。也就是承认俄军对顿巴斯的控制,同时放弃克里米亚。
更有大胆的美国政客指出,乌克兰要一分为二,除了俄罗斯占领一部分,美国及其同盟国也要相应的矿产。
这样一来,泽连斯基已经没有多余的选择了。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