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妈妈也会养出“学渣”儿子,放下焦虑的前提,就是接受孩子的平凡

今年年后,“减负”的风终于吹到了学校,先是杭州市高一、二年级全面停止周末返校;接着扬州、南通等地,宣布高一、二双休,高三调整为单休;随后长沙市部分高中下发周末放假通知…高中双休风潮席卷各地,越来越多的普通高中宣布周末双休。

当各地陆续宣布高中实行双休制,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欢呼,家长在焦虑,老师在犹豫。”

“为什么要双休?学习不就耽误了?”

“别的省的学校都在拼,我们居然在休息?”

“高三那么重要,现在放松什么?”

家长们在网络上的留言充斥着焦虑的情绪,生怕自家孩子因为休息而落后,强制双休让“鸡娃”大业被按下了暂停键,一时间无所适从。

“我也想让孩子休息,孩子那么累我也心疼,可考不上好高中好大学,谁对他的人生负责?”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家长们对孩子的期望如同不断攀升的温度计,持续走高。从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仿佛被赋予了某种使命,要在学业、才艺、社交等各个方面脱颖而出,成为人中龙凤。

仿佛只有学习好,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这种过高的期望往往让家长们陷入无尽的焦虑之中。

这种焦虑并不止发生在普通家庭,就连复旦大学副教授沈奕斐,也忍不住在视频中吐槽自己的“学渣”儿子。

沈奕斐的老公是黄冈中学奥数冠军保送的复旦,如今是上海政法学院副教授。而她自己当年以县城文科前三的成绩考进了复旦,毕业后留校任教,如今是复旦大学副教授,妥妥的两个学霸父母。

在这样一个拥有顶尖教育资源的家庭培养出的孩子本应该是妥妥的学霸,可令人没想到的是,两个高智商学霸,居然生出了一个“学渣”儿子。

儿子小学的时候成绩处在中下游,到了初中一直都是倒数。从小到大,她的儿子一直都有个目标——只要不考倒数前三名就行。提起儿子的成绩,沈教授曾经也是唉声叹气。

后来她发现儿子虽然成绩不咋地,但情商很高,人缘特好,是全班出了名的暖男。慢慢地,她接受了儿子是学渣的现实。

她觉得:“儿子将来或许只能考个一般的大学,甚至是专科院校。哪怕他去做个厨师也挺好的,一定也会成为一个受欢迎的厨师。”

无独有偶,同样是复旦哲学系教授王德峰也曾寄希望儿子能考上复旦大学。没想到儿子最后考了个二本院校。儿子高考分数出来后,他骑着自行车在街上兜了三圈,不明白问题出在了哪里。

王教授从儿子出生就开始规划他的未来,给他上最好的幼儿园、小学、中学,找最好的补习老师,用最好的学习材料。

同一弄堂里的邻居很早就下岗了,整天就知道打麻将,孩子也不管,但是他的孩子每次考试都是班级第一,年级前三。

后来,王德峰才逐渐接受了现实,人与人之间有天赋和智商的差距,而自己的孩子就是个普通人。

01.

焦虑根源:

过高期望下的沉重枷锁

当前中国家长群体中普遍存在的教育焦虑,已形成社会性现象。数据显示,87%的家长存在焦虑情绪,其中约7%属于重度焦虑。

社交媒体制造的“别人家的孩子”神话,使家长陷入持续比较的恶性循环。调查显示,75%的家长因学区房问题焦虑,90后家长甚至从孕期开始规划教育路径。

在“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双重作用下,家长担心孩子无法在“内卷”中胜出。自己当年因为没有学好没有考好造成的遗憾,一定不能让孩子再走一遍,生怕孩子走错路,恨不得替他安排好一生的所有选择。

于是在孩子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我们做父母的就会在心里暗暗为他设下一个目标。一旦孩子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家长们就会陷入自我怀疑和焦虑之中,担心孩子未来无法在社会中立足,无法拥有美好的人生。

小学时是“要考上哈佛、牛津”,做一个改变世界的天才;到了初中,目标是“清华北大”,做一个出人头地的某某家;到了高中,期待逐渐下降,可至少要上“985、211”,以后有一份体面又高薪的工作;一直到大学,期望值可能下降到“只要顺利毕业”,工作稳定就行;到了工作以后,可能就只期待早点找个对象成家生孩子,大号养废了,就早点鸡下一代娃。

02.

平凡真相:

多数孩子终将归于平凡

纪录片《人生七年》跟踪13个普通家庭发现,80%的孩子最终成为平凡但自洽的成年人。正如北师大研究指出,教育应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非“竞赛工具”。

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发现,60%受父母完美主义影响的孩子会产生自我批判,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过高的期望就像一副沉重的枷锁,不仅让家长们疲惫不堪,也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孩子们在家长的鞭策下,失去了童年的快乐,每天奔波于各种补习班和兴趣班之间,身心俱疲。

事实上,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大多数孩子最终都会归于平凡。这并不是一种消极的认知,而是基于现实的客观判断。

社会是由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人组成的,每个岗位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不可能所有的孩子都能成为科学家、企业家、明星等社会精英。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也有自己的局限性。有些孩子可能在学术方面表现平平,但在艺术、体育或其他领域却有着独特的天赋;有些孩子可能性格内向,不善于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但他们内心细腻,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

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不要用单一的标准去衡量他们的成功与否。

接受孩子的平凡,并不意味着对孩子没有期望,而是期望更加符合实际,更加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我们要明白,平凡的孩子也能拥有幸福的人生,他们可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03.

接纳平凡:

开启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

当家长能够接受孩子的平凡时,就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不仅能让自己放下焦虑,还能促进与孩子的共同成长。

对于家长来说,接受孩子的平凡是一种自我解脱。不再为孩子的成绩而焦虑,不再为孩子的未来而担忧,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兴趣爱好上,与孩子建立起更加亲密、和谐的关系。

对于孩子来说,家长的接纳是一种巨大的支持和鼓励。当他们感受到家长对自己的理解和尊重时,会更加自信地面对自己的不足,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他们不再为了迎合家长的期望而压抑自己的天性,而是能够自由地发展自己的个性,享受成长的快乐。

在接纳孩子平凡的基础上,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合理的目标和计划。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力,鼓励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努力进取。

同时,也要教会孩子如何面对挫折和失败,培养他们的坚韧品质和乐观心态。

04.

营造氛围:

用爱与包容滋养孩子成长

接受孩子的平凡,还需要家长营造一个充满爱与包容的家庭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能够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安全,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家长要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给予他们及时的帮助和支持;当孩子取得进步时,给予他们真诚的鼓励和赞美。

让孩子在家庭中感受到被尊重、被关爱,从而建立起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此外,家长还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孩子。保持乐观的心态,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让孩子学会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好,珍惜当下。

家长放下焦虑的前提,就是接受孩子的平凡。这不仅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和理解,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解脱和成长。让我们以平和的心态,陪伴孩子走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让他们在平凡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本文图片及访谈来源于网络)

如果您想要转换人生赛道

学习心理学知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0)
大家都在看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抢首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