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家长必看的“出题人思维”

在学习应试方法时,我们经常听到一个词叫“出题人思维”,在讲解阅读理解时,我经常说,孩子学会出题人思维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什么是出题人思维,孩子如何才能学会出题人思维呢,这篇文章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

一、什么是出题人思维

“出题人思维”指的是站在出题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具有出题人思维的人,在面对题目时,不仅关注题目本身的解答,还会去思考出题者的意图、题目所考查的知识点、出题的思路以及可能设置的陷阱等。

培养出题人思维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知识体系,把握考试方向和重点,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和效率,还能从整体上提升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二、教孩子“语文出题人思维”

孩子每天都要学习课文,在阅读课文时,教孩子学会拆解文章结构,提问引导:读完一篇课文后,问孩子:“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段话?”“开头和结尾有什么作用?”这个题目好在哪里?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读了这篇文章你你有哪些收获。能否找出几个好词好句,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完成一篇阅读理解题后,分析题目背后的意图,选择一道阅读题,让孩子反向分析:这道题考的是“中心思想”还是“细节理解”?错误选项为什么容易让人选错?(如偷换概念、过度引申)题目问“文中‘风雨’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引导孩子发现“风雨”可能象征“人生挫折”。

三、以朱自清《背影》为例讲解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读完这段话,我们可以从四个角度来分析。细节描写:通过动作(“攀”“缩”“倾”)、外貌(“黑布小帽”“深青布棉袍”)刻画父亲的形象。情感表达:从“我”的视角写父亲的背影,隐含愧疚、感动与怀念。主题思想:平凡父爱的伟大,以及“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语言特色:白描手法、动词精准、情感克制却深沉。

出题人通常会围绕以下维度设计题目:

细节提取:父亲的动作、外貌描写。词语理解:关键词(如“蹒跚”“攀”)的语境义。

情感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从嫌弃到愧疚)。

主旨概括:父爱的平凡与伟大。

陷阱设计:利用情感误读、过度引申或常识干扰。

题目1:词语理解+语境分析,文中“蹒跚”一词的含义是( )。

A. 轻松灵活B. 步伐矫健C. 腿脚不灵便,走路摇摆D. 大步流星

正确答案C:结合上下文,父亲年老体胖、行动艰难。陷阱设计:A 、B、D项均与“肥胖的身子”“努力的样子”矛盾,利用反义词干扰。教孩子分析:问:“为什么‘蹒跚’不能理解为‘矫健’?出题人想考你什么?”

题目2:动作描写与情感关联,题目:文中画线句“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

考点:分析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和情感的作用。答案:通过“攀”“缩”等动词,生动表现父亲买橘子的艰难,突出父爱的深沉与无私。教孩子逆向思考:问:“如果删去这些动作描写,对表达父爱有什么影响?”

题目3:情感变化分析,题目:作者多次写到“流泪”,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情感变化?出题逻辑:

答案:从最初觉得父亲“迂”(嫌弃)到目睹背影后的愧疚、感动,再到多年后的怀念与遗憾。陷阱:学生可能仅回答“感动”,忽略情感层次。教孩子分析:强调“情感变化需结合全文,不可断章取义”。

题目4:主旨概括+干扰项设计,题目:本文的主旨是()。

A. 批评旧社会父权压迫B. 表达对父亲的愧疚与怀念

C. 呼吁子女及时尽孝D. 记录一次车站送别经历

正确答案B:全文通过“背影”这一意象,聚焦父子间的复杂情感。陷阱设计:A项偷换主题,原文无批判父权内容;C项“呼吁尽孝”是过度引申,原文重在情感而非说教;D项表面化,未触及情感内核。教孩子分析:问:“为什么D选项容易被误选?出题人利用了哪些信息?”

通过以上方法,孩子不仅能提高解题效率,还能深入理解知识本质,逐渐形成“既会做题,通过以上方法,孩子不仅能提高解题效率,还能深入理解知识本质,逐渐形成“既会做题,更懂题目”的全局思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0)
大家都在看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并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