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在古代给皇室看病的医生有着严格的区分,并不是谁都可以给皇帝看病的。在看病的时候也有严格的制度管理,不是说看不好病就要被处死。
要想知道古代医生的区分,就要看看医生是怎么区分的:在清代以前,宫里给皇族看病的医生都称为“御医”,直到清代以后,“御医”才更名为“太医”。
清代的御医院叫太医院,所以御医确实被人们尊称为太医,但是被尊为“太医”的绝大多数都不是御医。真正的御医是极少极少的,正如为官者常被人称为“老爷”,而被称为“老爷”者不一定是做官的。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让我们首先来看看《清史稿-职官志》中关于太医院的记载:
太医院的人员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的叫“御医”,只有十三个人,清朝雍正和乾隆时期为七品,和当时的县令一个级别。第二等为“吏目”,只有二十六个人,其中八品和九品个十三个人。第三等叫医士,共二十人,“给从九品冠带”。第四等叫“医生”,有三十人,无品,相当于现在医院里的医生的助手。
在严格意义上讲太医院的“御医”只有第一等的大夫十三人,连院长和两位副院长在内才十六人。而能给皇帝看病的大夫也只有这其中的十六人有这个资格。
“太医院”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囊括了当时天下大部分的医学奇才,在这样一个拥有者绝对权威的中医团队里,是有很大的发言权的,不是一个人能轻易的撼动其地位的,就连当时的皇帝也不行。
在当时的封建社会的皇权统治下,皇帝名义上纵然是至高无上的,自认为是上天之子,但是所有人都知道,包括皇帝自己也知道,皇帝是人,也吃五谷杂粮,也会生老病死,这时候“御医”就派上了大用场。
首先、给皇帝治病,并不像电视剧里演的一样,皇帝一怒就把御医给杀了。因为皇帝一定要知道,御医也是人,也会紧张,如果给御医过大的压力,很容易导致御医诊错脉、开错药方。本来能够治好的病,却被这样给耽误了,到时间岂不是死在了自己手里。
其次、给皇帝看病的时候都是有专门的人在旁边看着,御医做的脉案记录,用的什么药,开的什么方子都是有案可查的。最后如果皇帝死了,根据病症,查看御医的脉案记录和所开药方,如果与病症吻合的话,御医是不用担责任的。如果开的御医诊的脉和开的药方与病症不吻合,才是大罪过。
就是有了这些保证,御医才能安安心心的给皇帝看病,只是面对着皇帝的病情要格外小心,不能出现差错。回过头来我们再说为什么给皇帝看病会冒很大的风险,但是还是有很多人愿意去那里当太医呢?
太医院是当时医学界最具有权威的地方,在这里有更好的医术,是每一个从医者都想要努力要学习的地方。在这里能够展示自己应有的价值,从而才有更好的收益。结语:皇帝死太医殉葬这只是在电视剧里的情节,面对生老病死,皇帝比谁都在乎自己的命,更不会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的。能够接近皇帝,或许这是大部分从医者的心愿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