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变迁,我们常说物是人非,人生在世匆匆百年,有的东西却可以流传百世。远有秦筑长城,隋唐大运河,近有抗战时期日本修建的碉堡炮楼。
建筑反映了那个年代特有的文化,也记录着历代兴衰。透过建筑,我们仿佛能穿越历史,看到战火纷飞,民生凋敝;也看到万众齐心,振兴中华;再看到今天,欣欣向荣,蓬勃发展。
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抗战时期,日本为限制我军行动,镇压反抗人民所建造的炮楼。
在青岛市李沧区,就有这样一座炮楼,距今已有84年的历史,藏着五代人的回忆,它又有着怎样的经历呢?
84年炮楼史
1937年,日军撕毁条约,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镇守山东的将领韩复榘望风而逃,不予抵抗,将山东白白送给了日军。
日本侵占了山东大半的土地,并在当地建造大量炮楼、碉堡等装备,作为火力点,向我军发动攻击。
炮楼由当地砖石和木料建成,只有两三层高,一楼作为仓库和休息区,二楼配有射击孔,向外扫射,甚至不用伸出脑袋,三楼则作为瞭望台,观测敌情。
比起碉堡来说显得潦草了不少,驻守人员一般只有一个小分队,加上几十条步枪,几个机枪。
虽然简陋,但是随着“囚笼政策”的推开,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控制城市主要干道及交通的炮楼,牢牢的将游击部队锁在一小片区域内。
而且炮楼一般建在比较高的地方,外边会有一圈围墙,在围墙上打出射击孔,围墙外边还会挖出壕沟,一般是宽两米以上,高一米五以上,你以为这就完了吗?
壕沟外围还会拉上铁丝网或者木刺等障碍物,基本在五米左右,铁丝网上还布置了手榴弹和地雷,铁丝网的再外围200米左右不允许有民房或农作物。
就这样,一座炮楼才算修建完成,基本上人畜都不可能靠近,再加上一轮又一轮的扫射,让当时的敌后游击队吃尽了苦头,死伤惨重。
也成了中国近代挥之不去的惨痛历史,无数革命先烈以生命为盾,为我们筑起了今天的和平生活。
随着抗日战争胜利,日军撤离中国,以当时的技术手段,想拆除炮楼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所以这一座座炮楼就暂时遗留了下来。
后来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由于财政紧缺,这些炮楼也被当做职工宿舍分配给工人及家属居住,孙从笑就是其中之一。
上世纪60年代,孙从笑和父母、爷爷奶奶一起居住在山东,父亲作为电力部门的员工,原本是分配了一个20平的宿舍,但是一家十几口人居住,实在是太过狭小了。
于是,孙家向电力部门提出申请,希望能换一个宿舍,有关单位考虑到孙家的实际情况,便将一座三层高的圆柱形炮楼,作为员工宿舍,分配给了孙家。
起初,这个炮楼是被当做食堂,后来才改成了宿舍,原来的职工因为居住环境恶劣,陆陆续续的都搬走了,这才轮到孙从笑一家。
尽管如此,对于一个12口之家来说,这个炮楼能为他们遮风挡雨,有足够大的空间,就已经令人满足了。
1962年,刚出生不久的孙从笑就和爷爷奶奶、父母兄弟,一起搬进了这座炮楼。
搬过来以后,孙家才发现,住在炮楼有多不方便,不仅残留着当年日军留下的铁门和铁窗,甚至还有很多弹片。
此外,炮楼的构造和居民楼有很大差别,本身有十个射击口,是为了战争特意留出来的,但是作为居民住宅,就有些多余了。
但是此时的孙家已经没有更好的地方可以选择了,其他房子,都已经分给了别的同事,硬着头皮也得住在这里。
为了更好的生活,孙家人开始自己动手,将10个洞口封死4个,另外6个则改造成窗户,经过简单的改造,孙从笑一家就正式在这个炮楼里生根落户。
青岛气候适宜,炮楼周围空旷,每到春秋,四周都开满了花,小时候的孙从笑就经常在炮楼里跑来跑去,为这个家庭带来不少欢声笑语。
尽管如此苦中作乐,也掩盖不了炮楼恶劣的居住环境,整整72公分厚的墙壁,让这个炮楼像一个巨大的牢笼一样,难以忍受。
夏天,孙家人往往会去外边的大树下乘凉,宁愿被蚊子咬也不愿意待在炮楼里;冬天更是寒冷刺骨,只能依靠一个小小的火盆取暖。更不要说这个炮楼的用水还有卫生间的问题。
从1962年孙家人入住炮楼开始,整整五十多年,可以说,五代人的生活,就是在对炮楼改造的过程中度过的。
五代人的回忆
根据孙从笑老先生回忆,他们所居住的炮楼主要材料为花岗岩、水泥,导致墙体十分厚重,足足有72公分,有的地方甚至找不到钻孔,给改造工程带来了很大麻烦。
1962年,孙从笑入住后,面对的首要问题就是,这个炮楼取水困难,没有卫生间、厨房等设施,居住条件堪忧。
但是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孙家人根本无力承担炮楼大改的费用,只能全家老小齐上阵,地不平就填平,没有水,找不到钻孔怎么办?有当初打仗留下的枪眼。
孙从笑顺着密密麻麻的枪眼,总算找到了适合通下水的地方,用了两代人的时间,才给这个小家通上了水,可想而知,当时有多艰难。
有了水,孙从笑一家又拿出一块铁板,将顶楼只有8平米的瞭望台做成隔断,下层被当做厨房,生火做饭。
最后,只剩下一个卫生间的改造,由于是公共厕所,以当时的条件,改造起来还很困难,孙从笑只得每天早晚多次打扫,把卫生间弄得干干净净。至此,这个炮楼才有了家的雏形。
类似的改造,还有很多,比如电力等,大多都是自己动手做的。就这样,以上个世纪的购买力,前前后后也花费了上万元。
在那个年代,万元户就已经是大众眼中的富豪了,搭在这个炮楼里,却连朵水花都不看见。
十几口人,就这样生活在炮楼里,冬天生火取暖,围在一起说说笑笑,虽然没有什么独处时间,倒也平添了不少乐趣。
等到孙从笑开始参加工作,后来又结了婚,才把三楼改造成一室一厅,算是有了自己的独立空间。
时光荏苒,当初这个炮楼,从窗户往外望去,还是一座座大山、荒地,现在变成了高楼林立,灯红酒绿。
随着祖父母和父母的离去,一起住在炮楼的兄弟姊妹,长大后也都陆陆续续搬离了这里,只有孙从笑舍不得这个从小居住的炮楼,还坚持生活着在这里。
2004年,随着房地产改制,孙从笑又花钱买下了这座炮楼,并从当地政府哪里拿到了房产证。
再后来,孙从笑有了儿子、儿媳、孙子、孙女,这个炮楼才又重新热闹起来。
孙从笑的儿媳,从2003年嫁到孙家就住在这个炮楼里,刚开始还很不习惯,虽然青岛有很多历史遗留的炮楼建筑,但是住在炮楼还是头一遭。
但是慢慢地,生活变得越来越好,她也从中找到了乐趣,甚至还在炮楼里养了很多小宠物,精心照料,直到为这个炮楼诞下第五代传人。
当时,儿媳已经有了新房,但是孙从笑的孙子,也是从小住在炮楼多年,有很多邻居伙伴一起玩耍,对于这个与众不同的家,他内心满是骄傲。
从孙从笑的爷爷开始,到孙从笑孙子这代,整整五代人,居住了58年,这期间,酸甜苦辣,人生百态,种种故事在这座炮楼里演绎。
而有一件事,则让我们看到了孙从笑一家的坚持,那就是长达二十年的暖气改造工程。
艰难的暖气改造之路
20年,都能干些什么?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对于中国来说,20年很短,对于一个人来说,20年却又太过漫长。
改革开放,不过二三十年,房地产的发展,也仅仅二十多年,但是,足以让新中国经济腾飞,踏上强国之路。
而孙从笑一家,用了整整20年,才为自己的小家通上了暖气,这又是因为什么呢?
在孙从笑一家的事情曝光前,我们对炮楼的印象大多来源于影视剧,八路军神出鬼没,突然现身,一举端掉整个炮楼,种种剧情下,我们对炮楼有了一种,这就是豆腐渣工程的印象。
但其实不然,炮楼坚硬无比,再加上72公分的厚度,想要打孔接暖气,简直像是天方夜谭。
这个问题从上个世纪开始就一直困扰着孙从笑一家,虽然可以烧火取暖,但是北方的天气,寒冷刺骨,冬天根本无法开窗通风。
烧火过后,刺鼻的煤炭味道充斥着整个房间,不仅令人难以忍受,稍有不慎,还会有煤气中毒的风险。
眼看着青岛家家户户都开始接入暖气,过上了冬暖夏凉的幸福生活,只有自己一家,还住在单位分配的宿舍,不仅条件简陋,连基本的取暖等物质需求都无法满足。
孙从笑的父亲打量着这个住了几十年的炮楼,暗下决心,也一定要给这里通上暖气。
但是,能有什么办法呢?只能一次次尝试,找过各种角度打孔,又一次次失败,最后,连热力部门也放弃了给炮楼接暖气这件事。
只有孙家还没放弃,直到孙从笑的父亲离世,也没能看到炮楼接上暖气。此后的时间里,孙从笑继承父亲的遗愿,仍然在为这件事奔波劳碌。
就这样又过了很久,跨过千禧年,来到2002年,事情才终于有了转机。孙从笑无意间看到,当年打仗时留下的子弹孔,突发奇想,能不能从子弹孔打孔来接暖气呢?
说干就干,在经过一番研究后,孙从笑终于找到了合适的弹孔,又找来施工单位,从这个小小的弹孔入手,才打通了厚厚的墙壁。
墙壁打通后,剩下的事情就变的简单很多,施工单位不仅用这个小管道为孙家接上了暖气,甚至也连通了天然气。
冬天,孙从笑一家再也不用为了暖气发愁,这项时隔20年才完成的工程,也正是落下了帷幕,真可谓是,苦心人,天不负。
索性,所有的艰难付出,最终都有了好的结果,炮楼的墙上,至今还挂着孙家十几个人的合照,孙从笑回忆起那段艰苦岁月,虽然有不如意之处,但大多还是满怀感激。
感激这个炮楼容纳了自己一家,给自己一个温暖的童年,也怀念过去无忧无虑的生活。
到今天,孙从笑早已经有了自己的新房子,但他白天还是时不时回到炮楼去看一下,附近还有相处多年的老邻居。
到了孙从笑的年纪,还能和老熟人一起坐在大树下,乘凉打牌,喝茶说笑,追忆往昔,已经足以让孙从笑满足了。
还有自己的儿女孙子,也常常回来探望,也许,这座炮楼很快就会有第六代传人,他会和孙从笑一起在摇椅上,听爷爷讲过去的事情。
孙从笑一家的故事就此落幕,他们让我们看到那个旧时代一家人的缩影。
单位会给分职工宿舍,而不是像今天一样,年轻人摸爬滚打,掏空六个钱包,才凑上一套房的首付,还要背负30年的债务。
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生活在一起,你不用去北京上海,我不用留守老家,等过年才能团聚几天,没等开始相处,又匆匆离别。
这些故事和回忆,也许会随着人的离开而被淡忘,但是每当看到这样的建筑,我们都会回想起过去,回想起那个年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