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河财立方记者 徐兵
“好的招商,不是简单堆砌政策,而是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让企业来了就不想走,甚至‘感受不到招商’。”
当下,各地招商“卷”得越来越厉害,政策礼包层出不穷,政府招商团队四处游说,生怕错失优质项目。然而,在调研中发现,企业真正看重的,早已不是“能给多少”,而是“能不能活得好”。好的招商,不是简单堆砌政策,而是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让企业来了就不想走,甚至“感受不到招商”。
当下,许多企业最怕的,不是没有政策,而是没有产业配套。在产业园区里,企业的痛点不是“有没有税收减免”,而是“产业链不配套”“技工不好招”“融资周期太长”。政府补贴、税收优惠,在企业眼里可能只是“锦上添花”;而供应链不畅、人才不足、市场打不开,才是真正的“生死线”。
要让招商项目真正落地见效,政府必须从单纯的“给钱给政策”转向“强链补人才”,围绕企业的核心需求做文章。缺配套,就引入上下游企业,甚至政府直接“投一笔”,扶持本地企业加入供应链;缺人才,就与高校定向培养产业人才;融资难,就设立政策性基金、引导金融机构简化贷款流程,让资金活水充分涌流,而不是卡在某个审批环节停滞不前。
招商服务不能只停留在签约仪式上,而要实实在在帮企业打通堵点、解决问题。让企业近悦远来,靠的不是几张PPT,而是实打实的产业生态。从“我有什么,你来我都给”,到“你缺什么,我精准补上”,再到“你来了,市场就在这儿,订单都准备好了”,好的营商环境,就要让企业有赚头、有奔头。
比如,深圳市南山区针对智能制造产业,推出“全链条扶持”策略,不光给地、给钱,还帮企业找合作伙伴,推动订单落地,确保企业从技术孵化到规模量产的全流程无缝衔接。青岛围绕海尔、海信等头部企业,精准引入供应商,确保项目一落地,马上能就近找到订单。杭州专注于扶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助力他们嵌入本地龙头企业,形成链式增长。上海围绕特斯拉超级工厂,打造“4小时供应圈”,覆盖电池、芯片、汽车内饰等全链条,几乎把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攥在手里”……这样的招商,比喊一千遍“欢迎企业落地”更有效。
真正高明的招商,润物细无声。当企业在日常经营中发现,这里有良好的供应链、广阔的市场、稳定的资金链、给力的基础设施以及最靠谱的政务服务时,它们自然会用脚投票。
未来产业发展的“护城河”,是生态链群。资本的嗅觉最敏锐,良好的营商环境不是吹出来的,哪里能为企业提供更低的经营成本、更高的发展效率,哪里的营商环境自然高人一筹。
责编:史健 | 审校:张翼鹏 | 审核:李震 | 监审:万军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