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氪持续加码研发,智能座舱等技术实现突破
在全球新能源汽车迈入“智能+电动”深水区的当下,技术已成为品牌穿越周期的核心竞争力。极氪正通过持续加码的高强度研发投入,巩固其在“豪华科技品牌”赛道的技术领先地位。根据极氪科技集团(NYSE:ZK)最新财报披露,2024年极氪品牌全年研发投入达到97.2亿元,至今累计研发投入已达226.96亿元。这一投入强度不仅在行业中居于前列,也为其在智能驾驶、AI座舱、电动架构等多个维度实现技术突破提供了关键支撑。
三项核心智驾技术集中发布,高阶智驾进入落地期
3月18日,极氪千里浩瀚智驾系统发布三大核心科技成果,标志其在高阶智能驾驶领域迈入量产落地阶段。首先是全球首个G-AES通用障碍物连续自动避让技术,在实测中展现出130km/h级紧急避险能力,支持对40×60cm超小障碍物的精准识别;其次,极氪率先落地“满血版”车位到车位(D2D)智驾体验,覆盖无图城市、机械车位、多模态泊车等复杂场景,并通过记忆路线+云端数据共享实现首次使用即刻可用;第三,极氪正式发布L3级智能驾驶技术架构(H9方案),基于ZEEA 3.0中央集中式电子电气架构,融合双NVIDIA Thor芯片和卫星通信模块,打造涵盖高速、城区、泊车的全场景L3级智驾方案,将于年内搭载在极氪9X光辉车型上实现量产交付。
自研AI大模型座舱上线,交互体验向“千人千面”演进
除智驾领域外,极氪还将AI技术深度嵌入座舱系统。2024年,极氪推出行业首个主动式AI大模型座舱,基于自研KR AI大模型和8295高算力平台,具备自主学习与用户意图识别能力,能实现多模态交互与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服务。该系统已完成与DeepSeek大模型融合,未来将成为极氪AI OS持续进化的核心平台。
这一座舱系统不仅优化人机交互,还通过AI场景感知能力精准识别驾驶者情绪状态与需求,为用户提供预判式服务。与传统语音助手的“被动式回应”相比,极氪正将AI座舱转化为“主动服务系统”,成为智能汽车第二大核心竞争力。
全域AI五大技术矩阵落地,加速智能电动生态闭环
以AI为核心引擎,极氪已构建“能源、底盘、架构、制造、业务支持”五大AI技术矩阵。AI能源方面,极氪正在打造集“无人泊车+自动充电”于一体的“极智充”解决方案,配合800kW自动充电机器人,预计将于二季度面向用户开放。在制造端,AI工艺优化系统已在整车装配流程中应用,实现早期问题发现与工艺自动调整。
在产品开发环节,极氪正在推动AI与机械工程的深度耦合,提升机械架构自学习、自优化能力,加速迭代效率。在AI业务支持上,极氪已上线100+场景应用,2024年AI大模型调用量接近1亿次,覆盖供应链、研发、质量、销售等业务单元,成为贯穿企业全链路的效率引擎。
智能电动技术栈持续丰富,重构高端豪华标准
极氪正在打造涵盖整车架构、电池、电驱、充电技术的完整智能电动技术链。其核心SEA浩瀚架构已成为集团产品的技术基石,支持纯电、超级电混等多种动力形式。其中,超级电混方案融合了纯电、插混与增程三种优势,首款搭载车型极氪9X光辉将于上海车展亮相。
补能系统方面,极氪已构建行业领先的“三个800V”超快充生态:包含800V高压平台、800V电池与800V充电网络。截至今年2月底,极氪已建成800V极充站826座、极充桩4007根,领跑行业。极氪计划在上海车展上发布全球首个1.2MW液冷充电桩,打造最大功率兆瓦级极充站,有望大幅缩短补能时间并缓解城市配电压力。
此外,极氪自研的第二代金砖电池支持5.5C超快充,从10%充至80%仅需10分半钟,是当前全球充电速度最快的磷酸铁锂电池之一。
智驾协同体系成型,软硬件全栈自研路径确立
2025年3月,吉利控股集团发布统一智驾方案“千里浩瀚”,实现智驾算法与算力资源的集中调配。极氪科技集团作为其中的技术落地主体,将全面搭载千里浩瀚H7与H9系统,并计划于今年内推出多款搭载L3级智驾功能的量产车型。依托吉利一体化算力平台与模型研发能力,极氪正加速向“高阶智驾平权”迈进。
以L3为起点,极氪已经打通“数据-算法-架构-决策”全链路闭环,并在系统架构上完成从分布式到集中式的升级,实现智驾响应速度提升50%、冗余安全性提升30%。在当前L2+已成标配的背景下,极氪L3车型有望成为“代际升级”标杆产品。
技术支撑下的增长预期,高端科技的市场兑现路径
持续的研发投入背后,极氪的产品市场表现也给出了积极反馈。2024年极氪品牌全年营收759亿元,同比增长47%;整车毛利率达15.6%,四季度单季达到17.3%,居国内纯电车企首位。结合集团目标,极氪计划于两年内实现年销百万辆、全球布局完成的规模扩张。
技术创新从来不是锦上添花,而是战略护城河。在新能源汽车从产品时代走向技术时代的进程中,极氪正通过软硬件一体的自研体系,走出一条由研发投入驱动的技术进化曲线。豪华与智能并行,是极氪下一个增长周期的关键词。
声明: 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回首页看更多汽车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