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援引《大公报》头版评论:一桩涉及全球港口控制权的交易,正将97岁的商界巨擘李嘉诚推向风口浪尖。随着国务院港澳办、香港特区政府及主流媒体连续五次发声,这场关于“资本逐利”与“国家利益”的博弈,终于迎来当事人的首次回应。
这场交锋始于3月13日。国务院港澳办首次转发《大公报》评论,以“莫天真,勿糊涂”的隐晦措辞敲打企业界。两天后,《大公报》直接点名李嘉诚,抛出五连质问:“是否考虑过国家利益?是否存在政治算计?” 此后,香港前特首梁振英以“商人也有祖国”定调,现任特首李家超更明确警告“交易需合法合规”,暗示可能启动《国安法》审查。至3月21日,《大公报》刊发《停止交割,切勿因小失大》,直指交易是“配合美国遏华战略”,将压力推向顶点。
李嘉诚资料图
争议核心在于长和集团以228亿美元向美国贝莱德出售43个港口,其中巴拿马运河两端的港口控制权,涉及中国每日约20亿美元的货物通行量。美媒披露,特朗普政府曾计划“武力控制运河”,此时交割被官方视为“递刀行为”。
面对舆论高压,长和集团于3月20日深夜发布2024年度财报,试图用三组数据平息争议:其一,港口业务仅贡献集团总收入的9%,且“盈利水平持续低迷”;其二,交易可优化资产结构,释放资金用于新兴产业投资;其三,过去三年在大陆累计投入超500亿元,涵盖新能源与基建领域。
表面看,这是一份标准的企业财报,但细究之下漏洞频现。其一,战略价值被刻意淡化。长和旗下港口覆盖全球52个枢纽,包括5个全球十大港口,巴拿马运河港口更承担6%的国际海运量。这类资产“旱涝保收”,收入连续五年增长,所谓“不赚钱”仅反映短期账目,却回避了地缘政治附加值。其二,时机选择耐人寻味。交易发生在特朗普威胁“收回运河控制权”后,且美资收购流程仅用45天,远超中企接盘所需时间。知情人士透露,中资财团曾提出报价,却被“效率不足”为由拒之门外。其三,数据口径存疑。宣称的500亿内地投资,实际年均不足170亿元,与其海外投资规模相比堪称“九牛一毛”。更关键的是,这些投资集中于低风险领域,与国家力推的芯片、人工智能等战略产业关联有限。
李嘉诚资料图
李嘉诚的“在商言商”论调,遭遇官方与民意的双重夹击。巴拿马运河是中国连接拉美市场的“海上生命线”,若控制权落入美国手中,中方货物可能面临加征通行费、延迟清关等风险。历史早有先例:2016年,中远集团被迫出售美国长滩港;法国阿尔斯通更因类似交易被美方“肢解”。社交媒体上,“吸血式财富观”成为高频词。网友翻出旧账:李嘉诚在大陆囤地20年,上海某项目楼面价1750元/平,最终售价8万/平,利润率超4500%。相比之下,霍英东家族捐赠文物、援建体育馆的案例被反复提及,“富而不仁”的批评声浪高涨。
但资本也有其生存法则。长和财报显示,2024年净利润同比下滑27%,派息减少13%,股东压力迫使管理层套现优质资产。一名投行人士坦言:“港口交易的溢价超市场价30%,股东很难拒绝这种诱惑。”
目前,交易仍需通过欧盟、美国等12国反垄断审查。更现实的变数在于:香港特区政府可能援引《国安法》第43条,以“可能危害国家安全”为由冻结交割。长和股东大会亦成关键战场,部分机构投资者已表态“需重新评估风险”。
李嘉诚资料图
这场博弈的本质,是全球化退潮下“资本无国界”理念的坍塌。当国家安全成为绝对优先级,任何商业决策都难以独善其身。李嘉诚的数据回应,或许能暂时安抚股东,却难解国家利益与资本扩张的结构性矛盾。正如《大公报》所言:“有些人不见棺材不落泪,但棺材真来了,谁也跑不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