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树清:职工、居民、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金差别过大,职工养老金是居民的约14倍

出品 | 搜狐财经

作者 | 冯紫彤

“在世界变局中共创亚洲未来”。 3月25日至3月28日,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正在海南博鳌召开。

近年来,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牵动着社会各界的神经。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金资金短缺问题如何改善?未富先老问题何解?养老金水平不平衡能否解决?

3月25日下午,博鳌亚洲论坛举办了“人口老龄化与养老金改革”主题论坛。第十四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银行原党委书记、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郭树清出席论坛。

郭树清表示,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探索,我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富有特色、保障有力、不断完善的养老保险体系。其中养老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已实行统账结合,形成城镇职工、城乡居民(90%以上为农村居民)和公务人员(即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三个体制系统,共有近11亿人参加。

然而,当前基本养老保险发展仍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郭树清指出,当前,职工、居民、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三个体系的养老金差别过大。例如,2024年居民养老金平均每月约240元,仅相当于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2%,低保标准的40%,远不能覆盖基本生活开支。职工养老金是居民的约14倍,存在很大待遇差距

同时,目前仍有数千万各种新业态用工、灵活就业人员未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还存在重复交叉、转接不畅等问题;部分居民完全没有参保,有的发生“断保”;一些地方居民提档缴费的积极性还不高,“缴存冷”“缴存低”现象较为普遍

“随着人口形势深刻变化,养老保险制度面临多重挑战,应当提速养老保险改革,及早谋划,积极应对”,郭树清表示。

在论坛上,郭树清提出七条意见,包括:逐步缩小不合理的群体差异、地区差异以及城乡差异;推进基本养老保险扩面提质增效;增加国有资本划拨比例,有效应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性压力;提高结余资金投资回报水平;加快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推进医养结合改革,实施健康优先战略;通过深化多方面改革进一步增强第五支柱养老保险。

具体来看,针对养老金群体差异问题,郭树清建议,可考虑持续地、较大力度地调增居民基础养老金,未来五到六年居民养老金逐步追平城镇职工低线水平,缩小城镇老年人与农村老年人的平均收入差别,争取从2021年的3.4倍降至2030年2.4倍或更低一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0)
我来说两句
1384人参与, 57条评论
登录并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