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9天签字,李嘉诚命运已定,家族成员直奔北京,官方亮明态度

2025年3月4日,97岁的李嘉诚因一笔228亿美元的港口交易被推向了舆论的风口风口浪尖。其家族企业长江和记实业宣布,将全球23国的43个港口资产(包括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关键港口)出售给美国贝莱德财团。

现如今,距离正式签字仅剩9天时间,想必李嘉诚这段时间无比煎熬。原因很简单,巴拿马运河作为全球6%海运贸易的咽喉要道,每年约2.1万艘中国商船经此通行,承担中国21%的远洋货运量,是中国与拉美、北美贸易的“黄金航道”,堪称关键性的“战略资产”。

基于此,李嘉诚家族因这笔交易遭到了无数国人的口诛笔伐,港澳办在3月13日至15日三天内三次点名批评,直指交易“背离国家利益”,要求企业“在大是大非面前站稳立场”。香港特首李家超则强调“任何交易须符合法律”,暗示若威胁国家的安全,港府可能援引律法进行干预。

对于李嘉诚而言,如果执意完成交易,那未来必然会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甚至不排除事后被追责的可能。与此同时,在过去几天时间里,受舆论影响,长和系股价已连续暴跌,市值蒸发了780多亿!

可若是拒绝与贝莱德签约,李嘉诚家族不仅会面临一笔不小的违约金,而且还恐将深陷地缘风险、遭到美霸权的制裁。

此次交易中,贝莱德财团充当的是美国的“白手套”,其CEO芬克被曝在谈判期间多次出入白宫汇报进展。而特朗普更是多次宣称要“收回运河控制权”,还扬言必要时不惜动用军队。

尽管交易被外界视为“向美妥协”,但李嘉诚坚称“在商言商”,称港口业务利润下滑且地缘风险高,出售是“及时止损”。

然而,内幕显示,2015年其曾拒绝中企1500亿港元的收购要约,却以折价近50%的条件接受美资报价,且交易包含智能码头系统等核心数据。这种“区别对待”的举动,难免被舆论痛斥为“递刀美国”,甚至被官媒定性为“无腰骨跪低”。

美方的野心昭然若揭,企图通过这笔港口大交易,摸清中国货船航线数据、港口调度信息等关键机密,届时,他们不仅将对中国船只加征单次150万美元的“天价过路费”,还可能会以“国家的安全”为由对中国海运实施选择性限流或封锁。

对此,我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也表明了态度,坚决反对“利用霸权、损害他国利益”的行径。另外,国内代表团也亲赴巴拿马,重申对巴拿马运河主权的支持,并探讨中巴合作反制美国渗透的可能性。

很显然,这场“港口争夺战”,已然来到了白热化的阶段,至于李嘉诚的命运,完全由其自己掌握,就看他如何抉择了。

让人颇感意外的是,就在这关键时刻,李嘉诚家族成员突然现身北京,参加“全球经济安全论坛”,并重点推介盈科在东南亚的数字基建投资,强调“与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

近些年,盈科广泛布局泰国5G网络、印尼数据中心等项目,试图塑造“新兴市场先锋”形象。李家成员此番赴京,似在传递“仍重视与中国经济的绑定”的信号,也被外界解读为“替父灭火”,甚至可能为交易争取转圜余地。

但说到底,李嘉诚始终是把家族利益放在了首要位置。李家商业版图长期游走于中美之间,只为“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可在全球化退潮的今天,这种“两头下注”的策略愈发危险,稍有不慎,可能招致中美双重反噬。

面对美国霸权,企业的不同选择决定了历史评价。2019年TikTok遭特朗普强购威胁时,字节跳动在国家支持下硬抗压力,最终迫使美方让步,这足以证明,只要企业坚守底线、善用国家支持,完全可能抵御政治胁迫。

反观李嘉诚,却在相似压力下选择“缴械”,其交易本质是“用国家利益换取个人避险”。贝莱德的收购价中,30%为港口实际价值,70%实为“遏华政治溢价”。这种妥协不仅助长美国“港口围剿”战略,更可能引发连锁反应——美方正推动七国集团联合审查全球港口,企图将中国排除出关键航道。

这次港口交易,标志着美国对华遏制升级:从贸易战、科技战转向更隐蔽的“港口战”。通过控制物流节点、滥用“长臂管辖”,美国企图打乱我们95%依赖海运的外贸体系,进而打击造船业、拖垮海军建设。这彻底暴露了其霸权本质——当自由市场不利己时,便撕下伪装,以暴力重塑规则。

李嘉诚家族的困境,为所有全球化企业敲响警钟:在民族复兴与霸权打压的交锋中,没有“中立”的中间地带。企业若将短期利益凌驾于国家的安全之上,终将被历史审判。

当前,中国正加速推进尼加拉瓜运河、中欧班列等替代通道,并立法完善反制“长臂管辖”的工具箱。这提示我们:唯有技术自主、战略定力与爱国担当,才能在全球博弈中赢得尊严。正如《大公报》所言:“伟大的企业家都是铮铮爱国者”——商业无国界,但商人有祖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0)
大家都在看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并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