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李丽冰 许雯媛 朱明慧
单位 | 广州市普爱社会工作服务社、长岭街“双百工程”社工站
一、背景介绍
在H区C街,自身困境儿童占C街困境儿童的77%,其中心智障碍儿童占比85.4%,孤独症儿童最多。C街作为新兴的居住性质街道,辖区内缺乏特殊学校、资源教室、特教班等正式资源,社区内具备心智儿童训练资质的康复训练机构也稀少,导致儿童只能长期远赴市区接受康复训练,儿童和照顾者身心俱疲。
社工调研得知特需儿童自身存在较多问题,如刻板行为、沟通障碍、兴趣狭窄、语言智力发育迟缓等,他们在生活自理、言语表达、情绪管理和认知能力等方面明显不足,不仅自身需要持续康复训练,照顾者也存在压力和挑战。
为了拓展特需儿童友谊、培养社交和情感等技能,同时为儿童的照顾者提供喘息的机会,社工站联动蒲公英家长小组、心友会、黄埔追星跑团等社会组织共同开展点亮星星·爱不孤单——“心友伴跑团”特需儿童成长小组。
二、服务计划
(一)小组理念
社会支持理论强调个人通过社会网络获得的资源对于应对生活挑战的重要性,因此,社工致力于通过社区、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公益慈善资源等多方的参与,全方位增强儿童的支持网络,帮助他们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弥补家庭支持的不足。
增能理论则强调通过积极的互动和参与,个人可以增强对生活的掌控感和自信心,更有效地利用周围环境的资源。基于这一理论,社工专注于通过定制的身体康复训练和社交技能培养,挖掘并提升心智障碍儿童的潜能,帮助他们提高生活化社交能力,增强自我效能感,从而更好地提升自身能力,适应学校和社区生活。
(二)小组目标
1.儿童社交训练:通过每周一次的的户外跑步训练,至少帮助 10名心智障碍儿童提升体能和运动技能,同时在训练中融入社交互动元素,每位儿童至少习得1种社交技巧。
2.家庭喘息和支持:在每周一次的跑步训练过程中,链接特需家长专业资源至少为 6名家长通过聊天交流提供情绪疏导服务、育儿理念技巧分享,为家长提供喘息服务。
(三)小组基本信息
1.小组时间:逢周六9:30-11:30,为期6节
2.小组地点:C街YD公园
3.服务对象:C街心智障碍儿童、儿童主要照顾者
(四)小组程序和步骤
第一节:我们认识啦!
1.心友会教练向志愿者讲解为心智障碍儿童伴跑注意事项,志愿者互相认识并了解小组流程。
2.心友会教练通过音乐律动小游戏促进志愿者与儿童配对并互相认识,引导志愿者带领儿童进行热身运动。
3.社工组织志愿者一对一陪伴儿童完成第一次跑步,提升儿童规则意识和秩序感。
4.蒲公英导师在跑步期间组织家长交流近期育儿困惑并给予情绪疏导。
社工与志愿者进行伴跑
社会工作精选好书,快快拿下↓↓↓
第二节:点头打招呼
1.社工通过社交小游戏引导儿童主动和志愿者点头打招呼,促进儿童与志愿者的配对和熟悉。
2.志愿者带领参加者进行跑步前拉伸后开始跑步,社工引导志愿者陪伴儿童在完成跑步的基础上,指出在跑步路线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强化安全意识。
3.蒲公英导师在跑步期间组织家长交流近期育儿困惑并分享孤独症儿童的症状和养育技巧。
蒲公英导与家长交流分享育儿经验
4.社工组织志愿者进行总结,分享如何在伴跑过程中找到每个儿童能够接受的交流方式。
第三节:你好,新朋友
1.社工通过引导儿童主动和志愿者打招呼说“你好呀,我们又见面啦”、“你好新朋友”等句式,训练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
2.志愿者带领参加者进行跑步前拉伸,通过社交游戏小火车引导儿童表达“我想要上车”、“谢谢”等表达,引导儿童要按照既定路线跑步,提升儿童规则意识、秩序感。
3.蒲公英导师在跑步期间组织家长交流家长情绪稳定对儿童情绪的重要性。
4.社工组织志愿者进行总结,分享在伴跑过程中每个孩子如何运用有效的正面强化物。
志愿者带领儿童进行感统游戏
第四节:宝物送给妈妈
1.志愿者带领儿童进行热身后,社工引导志愿者陪伴儿童在完成跑步的基础上,要按照既定路线跑步,提升儿童规则意识、秩序感。
2.本节小姐结合母亲节进行设计,社工引导儿童通过互动游戏“摸宝袋”和“分享宝物”,通过语言表达“妈妈,母亲节快乐”、“送给你”来赠送礼物给妈妈表达感谢。
3.蒲公英导师在跑步期间组织家长分享ABC分析法处理儿童日常让人困扰的行为。
4.社工组织志愿者进行总结,分享在伴跑过程中如何鼓励才有效。
第五节:“幸福拍拍手”
1.志愿者带领儿童通过“幸福拍手歌”游戏训练儿童的手脚协调能力,过程中引导志愿者通过肯定、鼓励方式支持儿童坚持跑完全程。
2.蒲公英导师在跑步期间组织每位家长分享不同心智障碍儿童的干预方法和资源。
3.社工组织志愿者进行总结,分享在伴跑过程中个别志愿者伴跑的有效经验。
第六节:谢谢你,我的朋友
1.志愿者带领儿童通过“跳圈圈”游戏训练儿童的手脚协调能力和规则意识,社工引导志愿者陪伴儿童完成跑步。
2.社工邀请志愿者为儿童家庭颁发奖状,结合儿童在小组中的进步给予肯定,引导儿童与志愿者通过语言和动作互相表达“谢谢你,我的朋友”。
社工与志愿者为孩子进行颁奖
3.社工组织志愿者总结小组过程中的收获和对小组的建议,并讨论成立志愿队伍继续服务心智障碍儿童。
社工与志愿者总结,分享有效经验
四、服务计划实施过程
(一)小组前期
在小组活动的初始阶段,儿童与志愿者的关系较为陌生,安全范围的自身律动、点头等简单环节让儿童逐渐适应和融入小组新环境,愿意尝试和周围人互动;设置800米短跑,大部分儿童能完成训练,小部分儿童会改为走路或者需要激励才能完成任务,儿童对路上的安全隐患有初步意识。
在家长方面,日常困惑交流和互相情绪支持,让家长感叹能找到“知音人”,一起“吐槽”孩子、老公、家人让家长的情绪找到“有回音”的出口。
(二)小组中期
在小组活动中期,随着儿童对小组活动的逐步适应,社工适时调整活动内容。简单打招呼、交朋友用语、感谢等社交用语的设置,让儿童在小组中的语言表达增加,继而在与志愿者、家人互动中也相应增加词汇量。
跑步距离增加至1200米,大部分儿童能完成训练,个别儿童也能完成800米的训练,同时儿童遵守规则、听从指令的能力增强;“小火车接力赛”、“跳跃障碍挑战”等社交训练游戏有效提升儿童的身体协调性,同时增加儿童之间的互动,促进儿童和志愿者的沟通与合作。
在家长方面,通过情绪稳定、ABC分析法等实用技巧的输出分享,家长初步接触融合教育理念,意识到日常育儿技巧不足,愿意持开放态度接受新的育儿理念,对育儿之路增添了信心。
(三)小组后期
进入小组活动的最后阶段,社工在保持了1200米的跑步标准不变,同时加入“幸福拍手歌”、“跳圈圈”等富有创意的任务,训练儿童的手脚协调能力。社工在南岗河悦动公园策划了一场小型颁奖典礼,邀请儿童、志愿者、家长共同接受表彰,邀请往来的居民参与见证,大部分儿童从害怕陌生环境到愿意在公众场合接受“注视”,小部分儿童仍需要在家长和志愿者引导下接受颁奖,总体有效增强了儿童和家长的自信心和归属感,提升志愿者的价值感,宣传倡导社区接纳、友好的社区氛围。
在家长方面,每位家长分享自身育儿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资源,强化了家长育儿的信心,同时加深家长之间相互支持,希望日常能定期组织交流聚会。
五、总结评估
(一)服务目标的达成情况
通过6节小组,社工设计的小组目标均全部达成,达成情况包括:
1.个人运动能力和社交能力有效提升:15名心智障碍儿童中80%以上儿童能持续参与6节小组,通过每周训练儿童的体能、运动能力、身体抗逆力有明显进步;在小组中80%组员学习到点头、打招呼、问候、感谢、交朋友的语言和动作,并能运用到小组以外的社交场合中。
2.家长得到2小时喘息时间并找到“志同道合”的组织:对于24小时不离身的心智障碍儿童家长来说,2小时的小组时间异常宝贵,让家长能有属于自己的时间,短暂的放松和喘息让他们的前行更有持续性。蒲公英导师的分享、家长之间的交流和支持,让他们被看见、被支持,还能学到专业有效的育儿理念和技巧,找到了归属感和前行的伙伴。
(二)服务对象改变情况
经过本期小组的开展,儿童自身运动和社交能力、家长育儿理念、社区对待心智障碍儿童方面均有不同程度改变,其中比较突出的组员包括:
1.不愿出门社交到完成6节小组的小Y:精神二级的小Y(化名),父母一开始很拒绝社工服务,经常以没人带小Y、上班没空为理由拒绝参与社区活动,小Y的社交范围也局限在学校和家里,情绪失控的时候会发脾气、尿自己身上、撩起衣服、不愿与妈妈分开。
妈妈最终在社工多次邀请和引导下“松口”愿意让小Y来参加小组试试,结果小Y坚持来了一期小组。小组结束后,社工和志愿者都发现,小Y愿意离开妈妈与志愿者互动,心情好的时候会主动打招呼,能坚持跑完1200米,发脾气的次数也少了,撩衣服的次数也减少了,有效地帮助小Y提升了社交和社区融合能力。
2.教育理念从责骂限制活动到引导自理的小K爷爷:小K(化名)是唐氏宝宝,父母和姐姐长期在外地工作生活,主要由爷爷和奶奶照顾,爷爷奶奶都是农民。对于小K智力低下、大喊大叫发脾气、突然跑掉这些行为通常是通过责骂、限制活动的方式来处理,而无法自行穿衣吃饭上厕所也是采取代劳方式照顾。
通过持续参与小组和相关服务,爷爷目前能理解和尊重小K的行为,耐心地训练小K自己上厕所、穿衣服和吃饭,积极带领小K参与社区融合服务,有意识地引导小K与同龄人社交,发脾气时能引导小K通过他喜欢的画画来冷静和消化情绪。爷爷教育理念的转变可以看到小K有了很大的进步。
3.从“不知所措”到和心智障碍儿童成为“兄弟”的潮哥(化名):潮哥目前已退休热爱跑步,平时也会帮子女带孙子,各方面都很符合志愿者要求。但第一次接触心智障碍儿童,潮哥“不知所措”,感觉过去带娃的经验都不太适用,儿童也经常“脱离掌控”。到小组后期,社工发现潮哥已经和唐氏宝宝小J(化名)“称兄道弟”,还挖掘到小J领袖的才能,引导小J带领小组热身环节,跑步过程中也能有效引导小J遵守规则和完成指令,两人经常“开玩笑”,活像一对祖孙。潮哥跟社工反馈,是社工和每节小组的志愿者总结分享帮助了自己,让自己学会如何跟特需儿童相处,掌握了他们的习惯和特质后再相处,原来他们是很可爱的。
六、专业反思
(一)从儿童的“个人、家庭、社区”三个层面系统介入,多维度促进儿童成长
小组聚焦心智障碍儿童成长,但社工深知单从儿童一方面进行介入的效果甚微。于是社工从“个人、家庭、社区”三个层面,以户外跑步为载体,从儿童运动能力和社交能力训练、家长情绪疏导和育儿理念支持、社区志愿力量培育、倡导居民接纳友好的社区氛围等方面进行介入,多维度促进和维护心智障碍儿童成长。
(二)发挥五社联动作用整合资源,搭建社区参与平台,搭建健全的社会支持网络
关注心智障碍儿童成长,单从社工单一方面的服务力量有限。社工积极发挥五社联动作用,通过整合社区场地资源、蒲公英家长小组、心友会、黄埔追星跑团等社会组织、C街社区慈善基金的户外运动装备和感统训练道具资源,让各方能参与其中发挥所长,为心智障碍儿童成长保驾护航,共同搭建健全的C街心智障碍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
开展活动时,冷场?混乱?…
如何成为小组/团体/活动带领高手?
超人气社工实务“小组带领技巧训练营”
学员亲测好评!
社工、老师、团队主管及团体辅导者首选
学习模式升级,自主解锁课程
随到随学,扫码加入
↓↓↓
【社工客书屋】
收录社工精品好书
↓↓↓
【社工客线上课堂】
收录社工精选好课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