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这味药有什么作用呀?”,随着这声提问响起,一场生动活泼的中医药文化知识传播课堂在云太医郑州院区一楼大厅正式拉开序幕。
近日,来自金水区黄河路第二小学的40名学生及家长来到云太医体验中医药独特魅力。在云太医儿科专家董乃娥、张甜甜、张玉林三位老师的带领下认识中药材,了解中医常见凉血方,学习膏穴文化历史及参与制作中草药香囊,让同学们走出课堂,通过实践去认识中草药,感悟中医药文化的内涵与魅力。
研学第一课,董乃娥老师向大家展示摆在桌子上的几味常见中草药,“有没有哪位同学知道面粉是从哪里来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味中药——小麦。”面对董老师的提问,同学们都表现积极学习态度高涨。
怀着对中药知识的渴求,认真听讲,神奇的中药让他们感到新奇又有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透露着对中药文化的热爱,通过嗅闻、触摸、近距离观察,对中药草的性味归经及功效作用有了简单认知。
随后,张甜甜老师带领学生们开启了研学第二课——学习膏穴文化。在云太医郑州院区中医药文化长廊前,从历史渊源、作用机理、诊疗优势到适用病症,孩子们跟随张老师的步伐仔细聆听。
“咱们喝过中药的同学有没有觉得非常苦呢?其实当我们生病又不想喝药的时候就可以考虑膏穴疗法。”膏穴疗法是建立在经络基础之上,根据病症所处经络为根本,因病施治,才能标本兼治。
为更加直观表达经络穴位,张甜甜老师借助针灸铜人模型为大家展示足三里、身柱穴、神阙穴等儿科常用穴位,并为大家讲解如何取穴,以及穴位适用病症。在张老师温柔耐心的讲解下,同学们认识到了人体穴位对于疾病治疗的重要性。
悠悠药草香,香囊助健康。研学第三课,张玉林老师带领同学们学习制作中草药香囊。“首先给大家介绍制作香囊要用到的六味药材,分别藿香、薄荷、丁香花、白芷、石菖蒲和艾草。”
张玉林表示,中药香囊源自中医里的“衣冠疗法”,民间曾有“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之说。佩戴香囊,虽是一种民俗,但也是一种预防瘟疫、蚊虫的方法。同学们近距离感受了草药的质地和药香,制作出了一个个药香四溢的安神驱蚊香囊。这些香囊不仅是历史与文化的传承,更是萦绕在我们鼻尖的“中国味道”。
研学之旅的最后,董乃娥、张甜甜、张玉林三位老师为孩子们逐一测量身高体重并进行生长发育评估,同时为家长们科普了身高是一门综合管理学问,在生长发育早期阶段,根据孩子不同情况,采取中药膏滋、中药颗粒、中医外治(中药贴+穴位施治)、推拿、营养素补充,从脾胃、饮食、运动、睡眠、情绪等多方面制定个性化身高方案,可以帮助孩子正常长高。
在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中,本次研学活动圆满结束。这场寓教于乐的知识之旅,同学们在“研”中有所思,在“学”中有所获,在“旅”中有所感,在“行”中有所成。从此,一颗颗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的种子也在同学们的心中扎根、发芽。
通过本次研学活动,云太医希望同学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传统医学的神奇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感受到中华文化的辉煌。相信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会激励着他们努力学习,争做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