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PT谢幕,MAT等新型热原检测方法开启医疗质量保障新篇章

在医疗产品的质量保证过程中,无菌检验是必不可少的。对于肠外药品来说,避免出现发热原至关重要。这些致热物质(内毒素和非内毒素)在标准灭菌过程中无法消除,一旦进入血液就会产生生物活性,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轻则引起轻微反应(如发烧),重则导致脓毒性休克和死亡。因此,对注射制剂开展热原检测是必不可少的流程。

一、热原测试方法的演进

自20世纪以来,热原测试方法不断发展。20世纪40年代,家兔热原检测(Rabbit Pyrogen Test,RPT)作为基于发热反应终点的体内检测方式出现。该方法通过向兔子耳静脉注入试验物质,监测其直肠体温变化来判断是否存在热原污染。

然而,RPT方法存在诸多局限性。它容易受到兔子饲养条件、种类差异等因素的干扰,无法检测特定物质,而且在医疗器械植入时容易出现局部反应。此外,动物试验结果不能直接应用于人体,但由于其能检测未定性热原,至今仍被视为热原检测的“黄金标准”。不过,这一方法在欧洲每年用于肠外药物试验的兔子超过10,000只,给动物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二、寻求替代:从3R战略到新方法的探索

鉴于RPT方法的局限性,自1986年起,欧洲药典委员会积极实施3R战略,致力于开发替代方法。经过多年努力,2021年欧洲药典委员会决定在五年内用先进的体外检测(如MAT)完全取代RPT。2024年6月,该委员会正式批准从所有条款中删除家兔检测,修订文本将于2025年7月1日生效。

在RPT方法逐步被取代的过程中,鲎变形细胞裂解物(Limulus Amebocyte Lysate,LAL)检测法成为热原检测的重要替代方法。该方法利用鲎血变形细胞提取物通过凝血技术检测内毒素,灵敏度高达0.005EU/ml,远高于兔热原试验(0.5-3EU/ml)。随着不断改进,从凝胶凝块检测法发展到浊度测定法和显色鲎试剂检测法,灵敏度可达0.001EU/ml。

但LAL检测法也存在不少问题。它易受多种无害物质影响而出现假阳性,只能检测细菌内毒素,无法检测非内毒素致热原或其他污染物的增效作用,而且获取鲎血淋巴会对马蹄蟹种群产生影响。因此,人们仍在不断寻找更为理想的热原检测方法。

三、新型检测方法:重组试剂与单核细胞活化试验

2024年11月,《美国药典-国家处方集》(USP-NF)正式纳入了第86章“使用重组试剂的细菌内毒素测试”,并宣布该章节于2025年5月起正式生效。其中,PyroSmartNextGen®重组鲎试剂作为全球首款完整的重组级联试剂(rCR),完全模拟了天然鲎试剂LAL的酶联反应,剔除了容易引起假阳性的G因子,且不依赖鲎血,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尽管LAL检测法在灵敏度等方面有所提升,但它更像是RPT的补充而非替代。因为其与哺乳动物的热原反应机制存在差异,只能评估液体样本中的细菌内毒素,使用的系统也与哺乳动物系统不同,可能无法反映样本的真实热原潜力,所以和RPT一样,LAL试验也不能完全预测人体对试验物质的反应。

随着对发热反应分子机制研究的深入,单核细胞活化试验(Monocyte-Activation Test,MAT)作为一种体外热原检测方法逐渐崭露头角。MAT利用人体全血与热原接触后产生的促炎细胞因子(如IL-1β、IL-6和TNF)来评估热原污染,能模拟人体先天免疫系统反应。它不仅能检测各种热原污染物,包括未定性热原和非内毒素,还能检测塑料、金属、植入物和医疗器械等固体材料。

MAT于2010年和2012年分别被纳入《欧洲药典》和《美国药典》。该方法有多种变体,提供不同的人类单核细胞来源,如全血、分离的原始单核细胞(如PBMC)或单核细胞系。虽然相比rCR检测法,MAT存在供体变异导致灵敏度偏差和检测范围较窄的问题,但可以对热原进行定量,且使用全血及其成分更可能再现体内反应。

尽管新鲜全血的可获得性有限,但可以通过低温保存的血液或白细胞介素(PBMC)来解决。验证研究表明,全血含有对热原反应的必要成分,且热原刺激的分子机制已成功应用于体外模型中。

四、总结:综合选择,保障用药安全

在药品生产过程中,热原检测对于保证肠外药品、医疗器械、生物制剂等直接或间接进入血液物质的质量与安全意义重大。家兔热原试验(RPT)、鲎变形细胞裂解物(LAL)试验和单核细胞活化试验(MAT)各有优缺点,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检测方法,以最大程度保障患者用药安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0)
大家都在看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并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