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你走进剧场看剧了吗?
3月27日是“世界戏剧日”,这一天属于所有热爱戏剧的人。
世界戏剧日是由国际戏剧协会于 1961 年创立的全球戏剧盛事,自此每年的3月27日便成为国际戏剧协会全球各中心以及世界各地戏剧界人士共襄盛举的日子。首届世界戏剧日庆典于1962年举行,此后每年的这一天,国际戏剧协会都会推选一位在戏剧领域有着杰出贡献的艺术家,请他们分享自己对戏剧的独到见解与深刻感悟。今年,国际戏剧协会邀请到当代希腊著名戏剧导演、教育家、作家提奥多罗斯·特佐普洛斯为2025年世界戏剧日撰写献辞,以此向全球戏剧人献上他对戏剧的深刻思考与诚挚期盼。
2025年世界戏剧日致辞
戏剧能否聆听到我们所处的时代发出的求救之声?这个世界充斥着贫困潦倒的人民,他们被虚拟现实的牢笼囚禁,被令人窒息的私人空间禁锢,他们生活的各维度都被控制与压迫,像机器一般麻木生存。
戏剧是否对生态破坏、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大规模丧失、海洋污染、冰盖消融、森林火灾频发以及极端天气事件等环境问题给予了足够的关注?是否能对脆弱的生态系统发挥积极作用?尽管戏剧多年来一直在关注着人类对地球的影响,但面对这些问题却显得力不从心。
戏剧是否对21世纪所塑造的人类境况感到忧虑呢?在这个时代,公民被各种利益、媒体网络和舆论机构所操纵。社交媒体虽为人类通讯提供了便利,也为逃避当面沟通提供了借口,因为它使人与他者得以保持必要的安全距离。对他者、对异己者、对陌生者的普遍恐惧感,深深支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动。
戏剧能否在不顾虑流血与伤痛的情况下,实现其工作坊的职能,使差异可以和谐共存?
正是流血与伤痛促使我们重构神话。正如海纳尔·米勒(Heiner Müller)所言:“神话是一个集合体,是一台总能连接上新异装置的机器。它传递着能量,直至其加速度将整个文化领域引爆。”
剧场的聚光灯是否能聚焦社会之痛,而非误导性地沉迷于自我陶醉之中?
这些问题没有定论,因为戏剧正是因这些未解之题而得以长存。
这些问题由狄俄尼索斯引发,从他的诞生之地启程,穿越古剧场的乐池,历经烽火连天的岁月,继续着无声的流亡之旅,直至今天的世界戏剧之日。
让我们凝视狄俄尼索斯的眼眸——这位戏剧与神话的狂欢之神。他跨越时空,联结着往昔、当下与未来。他是宙斯与塞墨勒接力孕育的奇迹,是出生两次的孩子,是流动身份的化身。他兼具女性与男性的特质,愤怒与仁慈并存,神圣与兽性交织。他徘徊在理智与疯狂、秩序与混沌的临界点,是生死边缘的杂技大师。狄俄尼索斯提出了一个根本的本体论之问:“一切缘何存在?”这一问题引领着创作者不断深入挖掘神话的根源,探索人类谜题的不同维度。
我们亟需新的叙事手段来承载记忆,孕育出新型的道德与政治责任。
致辞人简介
提奥多罗斯·特佐普洛斯,当代希腊著名戏剧导演、教育家、作家,阿提斯剧院(ATTIS Theatre)创始人、艺术总监,国际戏剧奥林匹克发起人、国际戏剧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1965年起他在雅典学习戏剧,70年代后前往布莱希特创建的柏林剧团学习。1985年,他在希腊德尔斐创办了阿提斯剧院,并摸索出训练演员的“有机动力法”,在演员的身体极限与自然之中寻找平衡。职业生涯至今,他具有强烈肢体感与视觉元素的剧场艺术始终围绕着古希腊悲剧展开。
他曾在希腊国内外执导了一系列以古希腊悲剧为主要题材的作品,其中早期的导演作品包括:布莱希特的《面包店》(1977年)、布莱希特的《马哈哥尼城的兴衰》(1977年)、 斯瓦沃米尔·莫罗热克的《喜事》(1978年)、让-保罗·萨特的《禁闭》(1980年)等。阿提斯剧院时期,他的导演作品主要有:《波斯人》(2003年)、《埃阿斯:狂怒》(2004年) 、《最后的面具——失败》(2006年)、《俄狄甫斯王》(2006年)、《卡珊德拉》(2007年)。
而在南京这座被誉为“文学之都”的城市,中国传统戏剧——戏曲,占据着它独特的位置。以演员为笔墨,以舞台天地为书卷,它是生动而鲜活的文学。
不妨试着走进戏曲的世界?它远比我们想象中更精彩!
戏曲
文物
是谁想了解戏曲?听说这个,古代的戏迷们可不困了。珍藏周边闪亮登场,每一件都是他们心中的TOP级!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
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汉初三杰的萧何、韩信为啥穿戴的是唐宋衣冠?因为这幅“萧何月下追韩信”图绘的故事和参考形象,取自宋元时期杂剧《追韩信》。
戏服和常服的区别,get了
定格心爱的戏曲画面,描绘在日常生活器具上,这个操作并不小众。盘子、凳子、枕头、果盒,万物皆可“入戏”。
左上:清·五彩戏文瓷盘 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右上:清·嵌戏文故事瓷面鼓式櫈 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左下:元·景德镇窑青白釉戏剧舞台人物纹枕 首都博物馆藏
右下:清·镂雕戏曲人物故事纹果盒 温州博物馆藏
有了名场面还原,人物手办也得安排上。非遗泥塑遇上戏曲经典,等比例缩小版孙大圣这不就来了~
现代(2007)·无锡泥塑 京剧《美猴王》
南京博物院藏
对古代“剧粉”来说,有好戏可看,有好剧可追,绝对是人生一大乐事。
他们应该感谢谁?当然是数百年来辛勤创作的戏曲主创们
南京
创作
明清以来,南京作为江南的经济文化中心,始终是戏曲活动的高光城市。
这座人文荟萃的古都,都见证过哪些戏曲大家的故事?
西晋·青瓷狮形插器
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
汤显祖 南京一梦
即使不了解戏曲的朋友,也一定知道明代戏曲大家汤显祖所作的 《牡丹亭》,以及他的封神合集“临川四梦”。其中 《紫钗记》一剧,就完成于他在南京任职太常寺博士期间。
七年的金陵一梦,汤显祖除了任职、写作,亦在闲暇时遍游南京名胜风景。登临芙蓉阁,畅游天妃宫,春游雨花台,吟诗新林浦……“旅游博主”算是被他玩明白了,一不小心留下颇多诗文作品。
而汤显祖最负盛名的剧本《牡丹亭》,虽非在南京所写,却被他寄回堪称第二故乡的南京,由友人帮助完成公演,一炮而红。
明·《南都繁会图卷》(局部)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
李渔 多栖奇才
自编自导自演型人才哪里有?南京芥子园找李渔
清康熙年间,著名戏曲理论家李渔迁居南京,兴建起老门东内的芥子园,并组建了家庭昆班。
他不仅全权主创 《凰求凤》《巧团圆》等昆曲剧目,还写出理论著作 《闲情偶寄》,多角度讨论昆曲的创作要点。从戏曲文学、戏曲音律,到戏曲表演,堪称一部戏曲向的百科全书哇!
更甚者,连演员培养他也擅长。有书记载,李渔用短短半个月爆改山西贫女乔姬,令她练成家班名角, “登场度曲时……巾帼须眉,无所不可”。
超强能力拥有者,还有谁!
南京芥子园内戏台
“
曹家 戏入红楼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红楼梦》这部与南京息息相关的文学名著中同样处处有着昆曲的影子。
南京市越剧团 《红楼梦》
清康熙年间,康熙帝曾六下江南,南京地方官员本就要在接驾时供演戏曲。更何况,曹雪芹的祖父、江宁织造郎中曹寅自己也是个大戏迷。
爱听昆曲,爱写戏,有兴致时更能自己登台唱上一段。他曾筹组过大型“演唱会”,大演剧目《长生殿》,将原作者洪昇奉为座上宾。
近现代·《红楼梦·共读西厢》招贴画
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红楼梦》里宝黛共读西厢、梨香院优伶等经典情节,很难说没有家学的耳濡目染。
传承
创新
今天的戏曲与时代接轨,少了几分“边界”,多了几分包容,不再是人们眼中的老古董。
南京的戏曲人们对戏曲艺术的活态传承从未停歇。江苏省昆剧院在复排经典剧目的同时推出青春版《南柯梦》,新人演员点燃昆曲未来的更多可能。
江苏省昆剧院 青春版《南柯梦》
南京市京剧团尝试IP改编,用京剧形式诠释电影《进京城》,为经典电影注入古典神韵。
南京市京剧团新编京剧《进京》
戏曲创新的星火已经燃至各行各界。
越剧《新龙门客栈》,“老公姐”陈丽君饰演的贾廷邪魅一笑,成为界内成功的“破圈者”。
越剧《新龙门客栈》 陈丽君 饰 贾廷
传统戏曲与二次元碰出星火,年轻人的火热激情便能为古老唱腔注入活力。
电影《白蛇·浮生》中宝青坊主演绎《西厢记》
新形式戏曲借流量之势站上更大的舞台,春晚一场《借伞》,让我们看见传统戏曲在坚守本源的基础上,以创新为笔,书就新时代戏曲的华彩篇章。
春晚节目《借伞》宣传照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不品戏曲,怎懂梨园雅韵?
南京深厚的文学底蕴
是戏曲文化蔓延生长的土壤
岁岁年年
君可见
文艺传承,生生不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