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云南省全面深化改革专题新闻发布会在云南海埂会堂召开。会上,省委政策研究室、省生态环境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商务厅、省医保局就推进云南省全面深化改革的相关工作情况作介绍。
目前,全省改革呈现协同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重大改革举措正加快落地见效。在中央《决定》公布后,云南省及时研究制定云南省贯彻落实措施,提出326项改革举措及其分工方案,明确了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做大做强国企民企、文旅产业升级、完善流通体制、壮大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绿色低碳发展、民生建设、边疆治理等9个关键领域的改革。
2024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7%
以“小切口”改革解决大问题。在乡村振兴方面,巩固拓展孟连“334”、蒙自“622”等10种联农带农模式和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等改革成果,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做强做大农村合作社,实现了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2024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7%,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2%。
在民营经济发展方面,巩固拓展“融信服”平台、“厅局长坐诊接诉”服务企业工作机制等改革成果,聚焦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企业办事“难慢繁”等问题,进一步创新“数据+政策+金融”服务模式及其相配套的服务企业举措,全面优化营商环境。“融信服”平台累计授信3400多亿元,惠及企业24万户次;“厅局长坐诊接诉”共回应解决162家企业反映的209项诉求。
在基层治理方面,巩固拓展“1262”预警叫应机制、“编外校长”“编外院长”等改革成果,解决好自然灾害预报不及时、薄弱学校和医院资源不足等问题,群众的改革获得感不断提升。2024年,通过“1262”预警叫应机制,云南有效应对14轮强降雨,首次实现自1950年有记录以来洪涝灾害“零伤亡”;通过推动州(市)县党政领导干部当好“编外校长”“编外院长”,帮助各级学校和医院解决了一批难点问题,教育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磨憨园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00亿元
努力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在对外开放方面,巩固拓展昆明托管磨憨体制机制创新成果,进一步统筹推进强省会、兴口岸,形成“两头”带“中间”发展格局,为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提供有效载体、有力支撑。托管以来,磨憨园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00亿元,是托管前6年总和的16倍,经营主体数量达到5932户,人口从两年前的2万人增加到4万人。
在绿色转型发展方面,推动绿色能源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形成了以绿色铝 、硅光伏、新能源电池为代表的云南工业“新三样”,新能源电池正负极材料出货量均占全国25%左右,电解铝、单晶硅产能分别居全国第4位和第2位,中国绿色铝谷、世界光伏之都初具雏形。
在打造旅游业升级版方面,实施旅居云南三年行动,启动3000个旅居村建设,推动旅游从观光游向深度游升级,“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越来越被世人所向往。2024年,全省接待游客7亿人次,其中省外游客超过50%、入境游客600多万人次、旅居人数近400万人,实现旅游总花费1.14万亿元,旅游促进就业、拉动消费、惠民增收的力度更加强劲、作用更加突显。
人工耳蜗集采落地云南 价格从20余万元降至4到5万元
2025年3月1日,云南省正式执行人工耳蜗集采中选结果,人工耳蜗价格从20余万元降至4到5万元,降幅达到了75%。就在执行中选结果后的第6天,1名73岁患者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实施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总医疗费用为7万余元,经过医保报销后,个人自付仅8463元。本次人工耳蜗中标企业既有外资企业,也有国内的生产企业,覆盖了临床使用的主要产品,能充分满足患者需求。
作为全国首批落地人工耳蜗集采政策的省份,目前,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医院等9个州(市)的17家医院已进行采购备货。3月份以来,已有13人植入了集采人工耳蜗,人均医保报销4.6万元,人均负担降低至约2万元。
2019年集采这项改革实施以来,云南已落地69批次集采,包括1184种药品和64类205种医用耗材,累计节约采购资金超过113亿元,缓解了医保基金和群众就医负担。下一步,云南将继续通过参加国家和省际联盟集采、组织省内联采等多种形式,持续扩大集采覆盖范围,让人民群众更大程度享受到集采改革带来的实惠。
2024年以来,全省新生儿享受待遇142.53万人次,医保基金报销10.1亿元
在助力“一老”上,推动政策待遇向老年人倾斜。退休人员普通门诊报销比例比在职职工高10个百分点。目前全省统一的30种门诊特殊病病种按照住院待遇报销,多个慢性病最高可报销每年5000元。退休人员不需要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70岁以上退休人员的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不低于80%。同时,复制推广居民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保障和健康管理机制楚雄试点经验,让全省927.96万“两病”群众吃上“实惠药”“放心药”,有效避免“两病”发展为慢病和大病。昆明市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国家试点,4年多来,累计有2.55万人次享受到了长期护理保险待遇,基金累计支出7.45亿元,带动就业岗位1.1万余个。
在关爱“一小”上,大力推行生育费用在定点医疗机构直接联网即时结算,生育保险的待遇核定与支付实现“即申即享”“跨省通办”和“全程网办”。将治疗周期长、费用负担重的脊髓性肌萎缩症等儿童疾病、罕见病纳入全省门诊特殊病管理,有效减轻患儿家庭负担。推动实施新生儿落地即参保,实现新生儿家庭凭孩子“出生医学证明”号或身份证,即可通过线上和线下全年度“无障碍”及时参保缴费,待遇“即时享”“直接报”。2024年以来,全省新生儿出生即参保44.23万人次,享受待遇142.53万人次,医保基金报销10.1亿元。下一步,云南将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新增“安宁疗护”“免陪照护”等医疗服务项目,将镇痛分娩项目纳入医保报销,持续服务“一老”、助力“一小”。
“云企出海联盟” 全力推动云南中小微企业抱团出海
为破解小微企业“出海”难题,省商务厅联合省级相关部门、驻境外商务代表处、商协会以及金融机构,于今年1月创新组建“云企出海联盟”,从整合海外市场信息资源、对接目标国合规咨询服务、降低出海成本、搭建合作平台等方面为小微企业提供“抱团出海”支持。“云企出海联盟”成立2个月来,通过发布工作机制清单、政策内容清单、开拓力量清单、开拓计划清单、统一标识清单5张清单,践行当好“参谋员”“宣传员”“联络员”“服务员”的承诺,
先后组织240余家企业赴境外参展办会21场次,创新搭建国际市场开拓政策资金兑付平台,将资金审核节点由9个压减至3个,资金兑付周期从近1年压缩至30日内。
全省民用运输机场旅客吞吐量7144万人次 全国排第六
近年来,云南省着力打造“两网络一枢纽”,奋力建设民航强省。 “量”创“新高”。2024年全省15个运营民用运输机场旅客吞吐量7144万人次,突破历史峰值,全国排名第六。丽江、西双版纳、大理、德宏芒市机场旅客吞吐量分别首次突破800万、700万、300万和250万人次大关。
“网”在“加密”。2024年,省内机场共开通航线640条、通航点186个,其中,昆明长水机场开通南亚东南亚客运通航点26个、居全国第1位,每天10班以上快线航线增至15条,实现与33个国际及地区、80个国内站点双向“国际通程航班”业务覆盖。在全国率先推出全省通程联运航班“全网全通全开放”,为中小机场协同发展贡献“云南方案”。云南企业出海首座BOT模式国际机场——暹粒吴哥国际机场2024年全年旅客吞吐量140.3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02.3吨,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项目。
“项目”在“提速”。目前全国最大的改扩建机场项目——昆明长水机场改扩建工程加快建设,建成后设计容量达9500万人次,将呈现“四跑道+双航站楼”、高铁、地铁无缝衔接的立体交通。
“服务”变“更优”。昆明长水机场2024年放行正常率为91.97%、居全国十大机场之首,国内通程航班旅客吞吐量累计突破100万人次、居全国第1位。
此外,云南省改革推动生态环保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完善制度体系,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服务绿色低碳发展,解决群众环境问题,公众满意度连续8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下一步将聚焦“三个明显改善、三个基本消除、三个有效保障”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集中攻坚,确保“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圆满完成。
来源:都市时报
全媒体记者:李北
编辑:贺靖
审核:王海涛
二审:钟玲
终审:彭德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