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监为奋斗榜样,不料真的做了太监,李莲英为何长宠不衰?

1855年早春的一天,李莲英被父亲带到“蚕刑室”,被灌下一碗又苦又涩地“

大麻叶水

”之后,嘴里又被塞进一个熟鸡蛋。小刀刘问了李莲英一句“

是否真的愿意净身?

”李莲英刚一张口,鸡蛋顺着喉咙滑进了食道,直接导致其昏厥。小刀刘借此良机,瞬间便替李莲英做了净身手术。

等李莲英再醒来时,净身的手术早已结束,再次喝完一碗大麻叶水后,伤口似乎不觉得那么疼了,将来不知是福是祸,但他知道自己的命运已经被彻底改变,现在要做的就是一边养伤,一边等待着秋后皇宫挑选太监的日子来临。

按道理,李莲英家境殷实,绝没有到山穷水尽之际,其父为何忍心将儿子送入宫中当太监?而李莲英相貌丑陋,为何能在清宫中混得如鱼得水,官至二品呢?

李莲英入宫之谜

道光二十八年,顺天府大城县臧屯李贾村李玉家诞下一男婴,李玉为其起名李英泰。这李英泰从小便聪明伶俐,胆识过人,再加上手脚勤快,深受祖母喜爱,故每日缠在祖母身边,听祖母讲一些名人故事,尤其前朝大太监李义的故事,那句“

要做官,找李义,想发财,北京去

”的民谣对他更是影响颇深。

李英泰到了七岁时,爷爷奶奶不幸去世,老实憨厚的李玉本来在村里有着几十亩地和十数间房,也在族人的哄骗下变成了别人的,无奈之下,在埋葬完父母后,李玉只好拖家带口到北京谋生。

可是“

京城居,大不易

”,就凭着李玉攒下的几两碎银子哪够生活呢?更何况,自己拖家带口八九张嘴要吃饭,这样下去不几日便会成了流民,所以当时李玉一家的窘迫可想而知。

但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李玉妻子曹氏有个姑妈在北京混得不错,据说他的儿子崔玉贵已经是紫禁城中的太监总管,那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风光无限。

于是曹氏便找到自己这位姑妈,想让其为自己丈夫介绍个体面营生,但曹氏姑妈表示,虽然自己儿子在紫禁城中有了一定地位,但清朝规定“

太监不得干政

”,所以崔玉贵的影响也只限于宫中,如果曹氏的儿子们想进宫做个太监,这个忙还是能帮上的。

曹氏自然不愿意将儿子往火坑里推,婉言拒绝后便将这个消息告诉了丈夫李玉。李英泰在一旁听到,便向父母表示,自己想入宫当公公。

母亲曹氏急道:“

儿啊,虽说这公公干的是皇差,有脸有面,但受的可不是人能受的罪啊!

”李玉也呵斥李英泰几句,让他少打这种主意。

可这李英泰从小听了前朝太监李义的故事,一直对此念念不忘,现在好不容易有这么个机会入宫,他怎么能轻易舍弃这个机会?为了入宫当太监,这个小孩居然用绝食以对父母。

李玉夫妇一看,我这二儿子已经想当太监想的魔怔了,怎么办呢?想想同乡崔玉贵,再看看家中一大群人张着嘴等饭,又觉得做太监不失为一个前途,尤其是儿子坚持己见,这做父母的也就想开了。

于是曹氏再次拜访姑母,谈起儿子李英泰想入宫之事,果然在这方面崔玉贵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他便托了另一名能出入宫闱的老太监沈玉兰来处理此事。这沈玉兰原本也是河间府人士,看到李英泰是同乡,莫名便有了一层好感,他痛快地答应了曹氏的请求,并为之安排了京城中最好的负责阉割的“

刀儿匠

”,那就是誉满京城的“

小刀刘

”。

这小刀刘可是了不起的人物,此人拥有着六品顶戴,每季度要往内务府输送40名完好的太监,其技艺世代相传已经逾二百余年,他的手法也干净利落,被阉割者死亡率很低,所以沈玉兰才会推荐此人。

接下来李英泰被带至小刀刘家,对他进行了身体检查和面试,能否成为一个太监,此关很重要,它不仅要看你五官是否端正,是否影响观瞻,另外是不是耳聋耳背,眼清目明,最后还要看你是否说话通畅,直言有一点不合格,小刀刘都不会为其阉割。

不过所幸还好,李英泰虽然长相不佳,但绝对称不上丑陋,其聪慧机警,更是当太监的好苗子。

就这样,小刀刘施展了精湛技艺,使得李英泰成为一名真正的太监,这一年他才7岁。

小人物的崛起

李英泰进宫之初被师傅刘多生认做徒弟带入了慈禧所居的储秀宫,作为一个太监,在宫中最难的不是与皇帝打交道,而是与宫中这成百上千的女人打交道,毕竟皇帝只有一个,而形形色色的女人们才是让太监们最为头疼的。

宫中等级森严,对于初入宫的小太监而言,总有磕不完的头,但李英泰将这些礼节遵守到了极致,这也让慈禧对他高看了一眼。然而尽管他表现极好,这么点的一个小太监还是引不来慈禧的更多关注,只是有了这么个大概印象而已。

不过,这对李英泰来说已经足够了。

1861年8月20日咸丰皇帝病倒在热河行宫,第二天,咸丰皇帝再次颁布三道圣旨:

第一、立皇长子载淳为太子;第二、封端华、肃顺等八人“赞襄政务大臣”,以控制政局;第三、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顾命八大臣所拟旨意皆要盖上此二章方可生效。

当夜咸丰帝再次密诏载垣、端华、肃顺三人入内,告之三人如若在他殡天之后,“

懿贵妃若有不轨之事,可请密诏诛之

”。此事被小太监李英泰侦知,告诉了安德海,最终被慈禧得知,此时起,慈禧便有心将八大臣赶出中枢之意。

这时以恭亲王奕訢为首的“

帝胤集团

”还不知道远在承德发生的事情,而以两宫太后为主的“

帝后集团

”还没有完成与帝胤集团的合流,在这个关键时期,慈禧要想尽办法派人与奕訢取得联系。

可派谁去呢?身边靠得住的人只有安德海和沈玉兰、刘多生等人,可他们都是宫中老人,一举一动皆在肃顺等人的监控之内。在安德海的建议下,慈禧决定选择十三岁的小太监李英泰来完成这个任务。

李英泰也不负所望,借着倒泔水之际从承德行宫的下水道爬出,又经过一天的奔波,终于来到了恭亲王的府邸。

可恭亲王没见过这个小太监,一来怕帝后集团与顾命八大臣勾结起来,全歼他这个帝胤集团,二来怕顾命八大臣故意哄骗自己上钩。

考虑再三,奕訢为了安全起见,先将这个伶牙俐齿的小太监关了起来,他本人又于1861年9月5日化妆成萨满在行宫见到了两宫太后,密谋商量了决策和步骤,一个时辰后便匆匆离开。

奕訢回到北京后,先以太后名义将马步军统领、神机营都统、护军统领控制起来,为己所用,又争取到了胜保和僧格林沁的支持,使得肃顺等人陷入了无兵可用的地步。

11月2日,咸丰帝尸骨未寒,两宫太后加上奕訢等人痛斥肃顺等人大逆不道,随后将正好上殿的端华、载垣二人革职拿问,交宗人府治罪。当时肃顺正扶咸丰帝灵柩进京,也被奕訢等人派出人马半路拿获,至此政变大获成功,这就是著名的“

辛酉政变

”。

政变成功,首功就是属于李英泰这个小太监的,你以为李莲英仅凭这点功劳就能入得慈禧法眼,显然这是想多了,李莲英的成功,有着更多的不为人知。

李莲英受宠之谜

李英泰在“安德海事件”之后备受打击,慈禧见之甚为心疼,对其道:“

你既然入了宫,就不要拘泥于原来的辈分了,你名字中的英字是极好的,哀家见你也是个出众之人,便赐你一个莲字,以后就叫李莲英吧!

”李莲英急忙磕头谢恩。

李英泰改名为李莲英,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李莲英之所以受宠,功劳尚是小事,关键还在于他与慈禧太后打交道的方式,他很明白,如何摆正自己这个奴才与主子慈禧之间的关系才是能够长久受宠的关键,所以“

事上以敬,事下以宽,如是有年,未尝稍懈

”,这也正是李莲英成功的秘诀,但是做到这几点并不容易,看李莲英是怎样做的。

第一、身份摆正,做一个好奴才。

都说李莲英是跟着梳头之术发的家,事实也的确如此。为了学习给慈禧太后梳头,李莲英不惜去青楼学习梳头之术,短短三个月竟学会三十多种梳头方式。而一般人给慈禧太后梳头,总是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如此一来难免会有点滴差错,造成慈禧的生气,从而受到惩罚。

李莲英却反其道而为之,他一边给慈禧梳头,一边讲一些市井中的逸闻趣事,这样一来将慈禧逗得开心的同时,就把梳头造成的一些失误给引开。这对于慈禧而言,更是一种放松,所以说梳头之术并不稀奇,稀奇的是李莲英可以利用梳头为慈禧太后做心理调节,绝大部分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当然,李莲英也有“翻车”的时候。慈禧晚年有掉发的毛病,这对于爱美的慈禧来说无疑是很难受的。有一次李莲英为慈禧梳头时力量过猛,竟一下搓下慈禧一缕头发来,气急败坏的慈禧命人将李莲英结实地打了一顿。

可李莲英并没有抱怨,而是找来了太医李德裕,会同宫中其他太医配制养发药方,最终研发出了“香发散”献给慈禧,据说对止痒、生发有奇效。

什么是好奴才,李莲英就是例证。

善于学习,讨好主子。

慈禧太后对京剧有着一定的研究,对演员要求也比较严格。而李莲英为了讨好慈禧,自己找名角学戏,后来与刘寿峰、陈子田等老戏骨搭档,小生唱得有模有样,多次在宫中为慈禧演出。

慈禧看了之后大为高兴,评价李莲英道:“

你唱做都好,就是嘴巴张得大了些,如果演武丑,大花脸就更好看了,可惜你演不了!

李莲英就是这样深得主子喜欢的太监,主子喜欢的他便加倍努力去学习,所以李莲英对京戏付出的努力远超常人理解。所以他的侄子、侄孙们大多爱好戏曲,其嗣子李德福更是尚小云、荀慧生的师傅,这与李莲英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能说会道,善于调解慈禧太后心情。

有一天,慈禧太后行至御膳房,看到此地摆设的几盆花已经枯萎了,本来心情不痛快的她更是心情郁郁。

当慈禧转了一圈再路过御膳房时,发现刚才看到的几盆花一下子又变得花红草绿了,她顿时惊奇地问道:“这是怎么一回事?”李莲英当即回道:“回禀老佛爷,您是圣母到人间,您一来干枯的花草也都回春了,这是花草在欢迎您!这是在祝您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呢!”

慈禧太后明知道是李莲英搞的鬼,但心中还是非常高兴。

晚膳时,李莲英又让厨子用虾仁、芹菜、银耳等食材烹制了一道味美可口的菜肴给慈禧奉上,慈禧吃后大感爽口,遂问其菜名,李莲英回答道:“此菜名为枯木逢春”,慈禧听后大喜,随后将这个菜品定为御膳菜品,又重赏了一干厨子。

看看,李莲英多会办事?这岂是一般人能学会的?

李莲英更是慈禧太后宗教信仰的追随者

在我国历朝历代,宗教信仰是始终存在的,就拿大清朝来说,他们认为佛教是他们的护国神教,所以帝王将相们普遍以佛教为信仰,甚至将佛珠挂在身上,美其名曰:朝珠。

再从慈禧来看,她是不折不扣的佛教信徒,从人们称之为“老佛爷”便能看出,但同时慈禧也并不排斥道教,反而她是一个多宗教的信仰者。比如1870年,张宗璿就被慈禧赐以紫袍玉冠,加以勉励;再如1889年她带着光绪帝曾到白云观给玉皇大帝上香,可见慈禧除了信奉佛教之外,也是一个道教信徒。

李莲英受到慈禧太后的影响,除了佛教之外也开始信奉起道教来,尤其后来加入了刘多生建立的“龙门岔支霍山派”,为成为道教信徒付出了实际行动。

还有比有共同的信仰更能拉近人与人距离的事吗?

慈禧规矩的严格执行者

清朝规矩严厉,我们从影视剧中也可看出,慈禧太后主政之时更是如此,后宫宫规几乎都是由慈禧制定,谁要违反了这些宫规,都会受到严厉处罚。

1880年,李莲英因做错了事,根据宫规自我摘去顶戴花翎,并自罚月银半年。虽然一个月后慈禧开恩免其处罚,但李莲英仍然一丝不苟将月银扣罚,直到半年后才作罢。1883年,李莲英因传旨失当,再次自罚月银一年。

据清宫档案记载,李莲英一共自罚三次,罚银800余两,这并不代表他是如何公正廉明,不过在极力维护慈禧太后的宫规而已,但也同时可以看出,李莲英此人时时刻刻小心谨慎,处处低调做人,这也是慈禧太后对他长宠不衰的重要原因所在。

结语

总之,李莲英此人能终保其身,不失所宠,的确是“邀宠有术”又处事圆滑,戒骄戒矜且办事严谨。而他一生又喜欢结交朋友,亲王、郡王、六部九卿中与他交情甚笃者不乏其人,所以李莲英不仅深得慈禧太后宠信,更是受到了朝野的一致好评。其权倾天下而不弄权,富可敌国却从不显露富,最后能在愈演愈烈的朝廷纷争中安然而退,颐养天年,不得不说其自有一定的人格魅力,太监能做到这一点,确实殊为不易了。

参考资料:《

李莲英大传

》、《

大太监李莲英

》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0)
大家都在看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并发表